《地形和地勢》教學設計(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中,找出我國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稱,并能夠說出其分布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感知我國的地形特征,積累豐富的地形表象;能夠結合中國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并適當地運用數據,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2.初步說明地形要素在我國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增強對我國“基本地形國情”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形的興趣,提高對我國不同地形的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我國地形和地勢的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學會“分析我國地形和地勢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學習方法。
■教學策略
“地形和地勢”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基礎,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上的景觀圖片、衛星圖片和其他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通過創設情境活動,培養學生閱讀并運用地形圖等各類地圖的技能以及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講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視頻《美麗的科爾沁草原》(摘自《走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地理教材、地圖冊、其他學習用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帶學生游覽“故鄉呼倫貝爾草原南部的科爾沁草原”。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草原上藍天碧草,晴空萬里,牧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放牧著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鷗自由自在地棲息,牧民和這些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綠野之中……
教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后附的“中國地形圖”,在圖上找到老師的故鄉──科爾沁草原(科爾沁沙地的北側),它位于哪一個地形區?
學生讀圖回答預設:內蒙古高原
教師:內蒙古高原橫亙在中國的北部,我們在語文課文中學到的《敕勒歌》,其中經典的語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內蒙古高原北齊時代草原興旺發達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東部還有三列山脈,請同學們快速在圖中找出來。
學生回答預設:西南部為祁連山脈,南部為陰山山脈,東部為大興安嶺
教師:山脈和高原只是我國多樣地形中的一部分,內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脈包圍,在中國類似這樣的地形分布還有哪些呢?我國還有哪些地形類型呢?它們是怎樣分布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的學習。
設計意圖:以視覺的享受激情導趣,引發學生對我國“基本地形國情”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形的興趣,提高對我國不同地形的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講授新課
板書:中國的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備注:括號內文字小結時板書)
教師:請同學們在中國地形圖上用彩色筆將祁連山脈、陰山山脈、大興安嶺沿著排列順序把山脈名稱連接起來,你發現山脈名稱排列有什么特點?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用彩色筆分別勾勒出三列山脈名稱的大致延伸方向。
設計意圖: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