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通用13篇)
第三章 篇1
初一地理新教材第三章教案 .11.1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4][教學目標]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使學生能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2. 使學生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和氣溫的分布規律。[教學重點難點]能讀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板書設計]三.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圖 p52.2.氣溫分布規律: (由學生歸納)[1]低緯度——t高,高緯度——t低;[2]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教學過程]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閱讀和繪制氣溫曲線圖。下面請大家現場畫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氣溫曲線圖。(請一位或兩位代表在黑板上畫,其他學生畫在筆記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氣溫℃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歸納: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繪制的氣溫曲線圖有何不同?為什么?北半球氣溫曲線為波峰(向上凸出)狀, 南半球氣溫曲線為波谷(向下凹陷)狀,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出現最高氣溫的時間正相反。 讀圖:p18等高線地形圖——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成線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溫線圖——?相等的各點連成線表示? 氣溫相等 氣溫的分布規律讀圖提問:p52[1]等溫線上的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相等[2]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看中心氣溫高低[3]等溫線的稀疏、密集與氣溫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稀疏——氣溫變化小 密集——氣溫變化大[4]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是多少?4℃讀圖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由學生歸納結論。[1]低緯度地區氣溫低,高緯度地區氣溫高。[2]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 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歸線觀察,陸地、海洋上的氣溫差別?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聯系實際:海陸熱力差異——游泳池夏季水中涼,冬季或陰天水中暖。歐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溫線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北半球等溫線曲折,南半球等溫線平直(海陸分布差異造成)。[4]夏季人們愿意去屋頂乘涼,愿意去山上避暑,為什么?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動2”計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書:三.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圖 p52.2.氣溫分布規律: [1]低緯度——t高,高緯度——t低;[2]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教學小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的閱讀難度較大,注意課堂上逐步引導,由簡入難,多聯系實際,可采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作業]填充圖冊p54“活動1、2”連續24小時的暴雨——p54略陰雨連綿一個月——空氣濕度大,衣服洗過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發霉。有近兩個月沒有下雨——田地干涸,農作物干枯而死,空氣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們出行困難,車輛行駛極為緩慢,到處銀裝素裹。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降水充足、適量,農作物收成好。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5]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小結] [作業]
第三章 篇2
初一地理新教材教案 2003.11.1天氣與氣候 [4][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使學生能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2. 使學生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和氣溫的分布規律。[教學重點難點]能讀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板書設計 ]三.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圖 P52.2.氣溫分布規律: (由學生歸納)[1]低緯度——T高,高緯度——T低;[2]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閱讀和繪制氣溫曲線圖。下面請大家現場畫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氣溫曲線圖。(請一位或兩位代表在黑板上畫,其他學生畫在筆記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氣溫℃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歸納: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繪制的氣溫曲線圖有何不同?為什么?北半球氣溫曲線為波峰(向上凸出)狀, 南半球氣溫曲線為波谷(向下凹陷)狀,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出現最高氣溫的時間正相反。 讀圖:P18等高線地形圖——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成線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溫線圖——?相等的各點連成線表示? 氣溫相等 氣溫的分布規律讀圖提問:P52[1]等溫線上的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相等[2]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看中心氣溫高低[3]等溫線的稀疏、密集與氣溫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稀疏——氣溫變化小 密集——氣溫變化大[4]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是多少?4℃讀圖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由學生歸納結論。[1]低緯度地區氣溫低,高緯度地區氣溫高。[2]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 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歸線觀察,陸地、海洋上的氣溫差別?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聯系實際:海陸熱力差異——游泳池夏季水中涼,冬季或陰天水中暖。歐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溫線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北半球等溫線曲折,南半球等溫線平直(海陸分布差異造成)。[4]夏季人們愿意去屋頂乘涼,愿意去山上避暑,為什么?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動2”計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書:三.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分布圖 P52.2.氣溫分布規律: [1]低緯度——T高,高緯度——T低;[2]同一緯度,夏季T陸>T海,冬季T陸<T海;[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高于20℃: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低于-10℃:北極圈以北,南極圈以南。[教學小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的閱讀難度較大,注意課堂上逐步引導,由簡入難,多聯系實際,可采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作業 ]填充圖冊P54“活動1、2”連續24小時的暴雨——P54略陰雨連綿一個月——空氣濕度大,衣服洗過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發霉。有近兩個月沒有下雨——田地干涸,農作物干枯而死,空氣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們出行困難,車輛行駛極為緩慢,到處銀裝素裹。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降水充足、適量,農作物收成好。 天氣與氣候 [5]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難點] [板書設計 ] [教學過程 ] [教學小結] [作業 ]
第三章 篇3
第三章 順藤摸瓜----順序結構程序設計
第一節 有備而來---程序設計準備
一、學習目標
1.掌握進入basic環境的方法和輸入、編輯、運行程序的方法。
2.初步掌握basic中的基本概念:常量、變量、函數、表達式。
3.初步掌握輸出、賦值、輸入語句的格式和功能。
4.初步掌握簡單順序結構程序的設計方法。
5.理解程序的順序結構的概念。二、教學重點掌握輸出、賦值、輸入語句的格式和功能。三、教學難點掌握簡單順序結構程序的設計方法。四、教學方法1.演示法。2.實踐法。五、教學手段與教學媒體 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
二、學習指導
1.basic中的科學記數法類似數學中的科學記數法
例如:-3.14156e+3 —— -3.14156×103
2.56e-2 一 2.56×10-2
其中e表示冪底數10,e后跟的整數為冪指數。
2.常見標準函數
abs(x) 求x的絕對值,即|x|
sqr(x) 求x的算術平方根,即 。
sin(x) 求x的正弦值c角x的單位必須是弧度,l°≈3.14159/180)。
cos(x) 求x的余弦值(規定同上)。
int(x) 求不大于x的最大整數。
注意:x為負數時,其值不是去掉小數,例int(一5.99)≠一5。
int(x)用處很多:
(1)對正數x四舍五入保留n位小數的表達式:
int(x*10^n+0.5)/1o^n
例如:對正數x四舍五入保留兩位小數的表達式:
int(x*100+0.5)/100
(2)判斷整數a能被整數b整除的條件關系式:
int(a/b)=a/b
(3)求整數a除以b的余數的表達式:
a—int(a/b)*b.
rnd(x) 產生一個o到1之間的隨機小數
生成(a,b)內的隨機整數的表達式:int(rnd(1)*(b—a)+a)
例如:二位隨機整數的表達式:
int(rnd(1)*90+10)
3.數學式和basic表達式的對應表示
應根據運算順序,正確使用圓括號,且將所有符號寫在同一行上。注意乘、除、乘方運算和絕對值、算術平方根等函數在數學上與basic上表示的區別。
例如:
一(-b+sqr(b*b一4*a*c))/(2*a)
4.輸出語句和輸入語句
(1)輸出語句。
格式:print(輸出內容)
功能:
當輸出內容是數時,直接輸出該數;
當輸出內容是數值表達式時,先計算表達式的值,然后輸出該數值;
當輸出內容是字符串時,直接輸出該字符串。
(2)賦值語句。
格式:let變量=表達式
功能:把“=”右邊表達式的值賦給左邊的變量。
(3)鍵盤輸入語句
格式:input變量,變量,…,變量。
功能:程序運行到該句時,屏幕出現一個“?”號,等待用鍵盤輸入數據input后面的變量或變量組。
5.賦值(let)語句功能強大,用處很多,常用于構造以下
計數器 例如:let i=i+1(一般變量初值為0,即let i=0)
累加器 例如:let s=s+x(一般變量初值為o,即let i=0)
累乘器 例如:let t=t(一般變量初值為l,即let t=1)
交換器 例如:a、b存儲的內容交換
let c=a
let a=b
let b=c
6.兩種提供數據的語句對比表
表5—2—1兩種提供數據的語句對比表
語句
let語句
input語句
變量數
一個let語句只能給一個變量賦值
一個input語句可以給一個或一組變量賦值
賦值方式
在程序中賦值
在程序執行過程中,從鍵盤輸入賦值
賦值內容
數據,變量和表達式
只有具體數據
運算功能
有運算功能
無運算功能
占機時間
運行后,立即出結果,占機時間少
運行后,等待從鍵盤輸入數據,占機時間多
適合類型
①需要賦值變量少
②需要運算
參數靈活變化
7.程序的順序結構
程序各語句的執行順序是從前到后依次執行的,程序執行過程中沒有分又,也沒有
重復,這種結構的程序就叫順序結構程序。
圖形方式表示如下圖5—2一l:
圖5—2—1
圖中s1、s2、…、sn分別表示一段具體的操作內容,用一個語句或一段程序完成。
8.順序結構的程序設計關鍵是把握好解決問題步驟的先后順序,不要把依賴于上一步完成后才能進行的后一步操作前移
例如:求半徑為15的圓周長和面積。
程序1 let l=2*3.14*r
let s=3.14*r*r
let r=15 print r,l,s
end
運行結果:15 o 0
程序2 let r=15
let l=2*3.14*r
let s=3.14*r*r
print r,l,s
end
運行結果:15 94.2 706.5
程序2和程序l語句條數和內容相同,但順序不同,結果不同,程序2正確。
三、應用實例
1.寫出下列程序的運行結果
let x=1
let y=2
let x=x+y
let y=x+y
print “x”,“y”
print x,y
end
解:可列變量值的變化表來確定結果。
x y
l 2
3(1+2) 5(3+2)
由上分析,可得運行結果:
x y
3 5
2.雞兔同籠問題
已知雞兔總頭數為h,總腳數為f,問雞兔各有多少只?
解:設雞兔各有x、y只,則有
x+y=h (1)
2x+4y=f (2)
由(1)、(2)可得:
x=(4h—f)/2
y=(f一2h)/2
算法:1.輸入h,f
2.x←(4*h—f)/2
3.y←(4—2h)/2
4.輸出x,y
5.結束
程序:input h,f
let x=(4*h—f)/2
let y=(f一2*h)/2
print“x=”;x,“y=”;y
end
運行結果如下:
?60,176
x=32 y=28
四、練習實踐
1.填空題
(1)2.745e-3化為日常計數法的數是
(2)sqr(49)+abs(一5)的值是
(3)int(rnd(50)+20)的值是
(4)數學式 對應的basic表達式是
(5)數學式x7+ 對應的basic表達式是
2.判斷題
(1)x3y、x(1)、sinx、7c都是正確的basic變量。( )
(2)語句input a;b;c是正確的。( )
(3)語句let m=3,n=5是正確的。( )
(4)語句input a=5是正確的。( )
(5)語句let x=x+l是錯誤的。( )
(6)let語句是basic中惟一能進行計算的語句。( )
(7)下面程序運行后,顯示結果是a=7,說明此時變量a的值是7。( )
let a=4
print “a=”;7
end
3.單選題 (1)basic中100000表示為( )。
a.1e+5 b.e+5 c.5e d.1e一5
(2)print int(10*rnd(1)+1)結果是( )。
a.[1,11]范圍內的隨機整數 b.[1,10)范圍內的隨機整數
c.[0,10]范圍內的隨機整數 d.[1,11]范圍內的隨機整數
(3)表達式a—b/3^c的運算順序是( )。
a.①一②+③/ b.①一②^③/
c.①一②/③^ d.①^②/③一
(4)print int(3.236*100+0.5)/100的結果是
a.3.23 b.3.236 c.3.24 d.324
(5)程序運行的結果是( )。
let m=3
let n=0
let s=m*n
let n=2
print s
end
a.0 b.3 c.6 d.2
(6)程序運行的結果是( )。
let a=5
print “a=”;a+1,a
end
a.a=6 6 b.a=6 5
c.a=a+l a d.a=6 a
4.寫出下列程序的運行的結果
(1)let x=5
let y=3
let s=(x+y)/2
print “s=”;s
let s=x+y/2
print “s=”;s
end
(2)let x=999
let x=abs(x—1000)
print “sqr(x)=”;sqr(x)
end
(3)let a=1
let b=7
let a=a+b
let b=a+b
print a,b
end
(4)input a,b,x
let a=a+x
let b=x—b
let s=a+b+x
print s
end
①輸入1,2,3 ②輸入3,2,1
5.編程解一元一次方程ax+b=c(a≠0)
(提示:a,b,c為已知量,用input a,b,c輸入,x為待求量,應用已知量表示即:x=(c-b)/a)
6.編寫一個計算年息、年終節余的程序
要求輸入存款數、年利率,輸出存款數、年息和年終節余(保留二位小數)。
解:設存款數為x、年利率為a,年息為y,年終節余為z.
程序如下:
input x,a
let y=a
let z=x+y let z=int(z*100+0.5)/100
print x,y,z
end教學后記:
第二節 與電腦溝通----輸入、輸出語句
一、學習目標
1、 掌握程序中常用的輸入、輸出語句。
2、 掌握輸入、輸出設計方法。
3、 能利用輸入、輸出語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掌握輸入、輸出設計方法。三、教學難點用輸入、輸出語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四、教學方法1.演示法。2.實踐法。五、教學手段與教學媒體多媒體網絡教室。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程序的執行次序,從上到下,由一些非控制轉移語句組成 一、輸出語句 輸出用戶所需的信息 1、一般格式 print [<表達式>] 表達式—常量、變量、函數 如: print 2,4,6 print "x=";x 顯示: x= ... 2、作用 (1)輸出數值計算的結果(p92) (2)輸出字符串(p93) (3)輸出系統信息(p94) 3、輸出格式 (1)標準格式—輸出項以逗號分隔 五區—每區14列 (2)緊湊格式—輸出項以分號相隔 (3)tab(x)—第x列 定位輸出,但在同一行中、tab(x)中的x應從左到右逐漸增大。還可利用space(x)插入空格 (4)print <....>, 不換行(光標到下一區) print <....>; 不換行(光標在輸出項后) print <....> 換行 print 空行 4、打印輸出 lprint 其使用方法與print相同二、賦值語句 1、一般格式 [let]<變量名>=<表達式>let a=100 let a$="book" 2、作用 計算右邊的表達式,將其值賦給左邊變量; 主要作用:運算。 “=”的作用于是賦值,與等于的差別 如:x=y 與 y=x 不同(例p100) 3、對變量的賦值操作 (1)變量的初值為0 未賦值的變量 (2)一個變量只有一個值 變量的當前值由最后一次賦值決定 n=n+1 (3)變量值的傳遞 a=b b的值不變 b=a a的值不變 (4)關于賦值類型 以左邊變量的類型為準 (5)兩個變量交換值 a=b c=a a=b c為中間結果為?/font> b=c 三、鍵盤輸入語句 1、一般格式: input[“提示信息”;]< 變量表> 說明:(1)執行該語句從鍵盤輸入數據的數目應與語句中的變量個數相同 (2)從鍵盤輸入的數據只能是常量 (3)輸入時數據間用逗號分隔 例:求學生三門課的平均成績 input "a,b,c=";a,b,c v=(a+b+c)/3 print "average="; v end 四、讀入語句 1、格式: read <變量表> data <數據表 例:read a,b,c, data 75,60,90 v=(a+b+c)/3 end 2、說明: (1)<數據表>中的數據個數不能少于<變量表>中的變量個數。 (2)data語句可放在程序的任何位置,可使用多個data語句來存放數據,這時將按data 語句的先后順序,把數據放數據區。 (3)關于“數據指針”當指針移到數據區之外 時,屏幕給出錯誤信息: out of data (例p109) (4)data語句中的數據只能是常量 五、恢復數據指針語句 restore 將數據指針移至首位或指定的data語句標號。六、結束語句和暫停語句 1、end語句 結束程序運行。一個程序可有多個end語句,但運行程序時,只有一個起作用,即執行其中一個end語句都會使程序結束。 2、stop語句 使程序暫停,選擇run-continue繼續運行。 七、程序調試 1、分步執行 f9—單步執行,step f6—窗口轉換,windows f5—運行或繼續運行。 2、設置斷點 f9—設置斷點 f5—運行或繼續運行 教學后記:
第三章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解答這種類型的應用題.
2.通過乘法應用題的分析解答,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動腦分析、比較區別等能力.并使學生們學會簡單地分析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3.在授課過程中,教育學生們養成認真審題、正確解題、仔細檢查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敘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么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說一說,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說說為什么? (分小組討論)
(4)匯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5)再次說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里的5表示每個扣子5角,3表示買3個扣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鞏固練習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后,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敘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敘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篇5
單 元 備 課第三章為第三單元本單元總共需課時數為14 課時主要內容第三章 走進國家 第一節 日本 第二節 埃及 第三節 俄羅斯 第四節 法國 第五節 美國 第六節 巴西 第七節 澳大利亞教 學 目 標一、基礎知識要求: 1、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國家的位置、范圍、及其首都,說出該國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的特點。2、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國家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3、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國家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影響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4、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國家主要河流概況, 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5、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國家富有特色的文化 習俗。二、基本能力目標 1、 抓特征,透過地理現象探求地理規律,用地理原理來解釋的能力。 2、 用聯系的觀點,找到影響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素,抓關鍵,從而把握一個地區的地理知識。重點難點關鍵1、 用地圖和有關資料分析歸納各個國家的地形、氣候、河流、經濟 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2、 學生通過讀圖、析圖、記圖、用圖來分析各個地理要素的特征,并通過比較法找出不同的地區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必要的知識,找到學好地理的鑰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課時教 材 處 理2
第一節 日本 日本一節教材較全面的講述了日本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特征,其中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該國自然條件與其經濟發展的關系是難點。日本的經濟要明確以下幾點:①條件——缺少重要資源不利;勞力多、教 材 處 理12
1222111科技水平高、海運條件好有利;②工業占世界重要地位——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產品世界馳名;③原料和燃料靠大量進口,產品靠出口。日本的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從以下幾點認識:①季風氣候——水稻生產;②多山島國——森林多,水力富;③地殼不穩——多火山地震;④海岸曲折多良港——海運便利,工業布局臨海;⑤寒暖流交匯——漁業資源豐富。第二節 埃及 課文從讀圖開始,使學生認識埃及的位置,以及與埃及有關的重要地名。本節沒有羅列 埃及的自然地理要 素,而是突出埃及的命脈——尼羅河。有人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的文明,這句話并不過分。課文用“尼羅河的贈禮”為題,這是因為古埃及的文明,現在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幾乎全集中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尼羅河的長度、發源、流向和注入的海洋,這是需要通過讀圖記住的知識。 第三節 俄羅斯教材首先通過讀圖,了解俄羅斯的海陸位置,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俄羅斯地跨兩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并分析俄羅斯為什么是傳統的歐洲國家。地形多平原和高原,最東邊有高地,但都以較為“平坦”為其特征。兩條山脈是作為亞歐分界線而提出的。氣候一段教材,著重說明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冷”的特征。另外,對東歐平原、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亞黑海沿岸各地的氣候作了簡要的敘述。課文還對“北半球寒極”附了一段“讀一讀”材料,生動形象地敘述了西伯利亞冬季的“冷”。河流湖泊以伏爾加河的水文特征為例,概括說明了歐洲部分河流的概況。并以簡短文字交代一下西伯利亞地區的河湖特征。自然資源主要用“礦產分布圖”闡述豐富的礦產資源及其分布,為學下一節工業地理做了知識的準備。 第四節 法國 了解法國是西歐工 農業都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是世界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一,目前工業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泣,工 礦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就業人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國的工業也分新老兩大部門。第五節 美國 本節教材包括五方面的內容:美國國土的組成、優越的自然條件、民族及種族歧視政策、農業和工業的生產及分布。教材從遼闊的國土、有利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方面,分析其自然環境的特征,評價其經濟意義 。二次大戰前,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國擁有發展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自然條件,這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無可比擬的,它使美國有可能主要 依靠本國資源建立現代工農業。因此這部分教材是學習美國工農業生產的基礎。 第六節 巴西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其自然環 境、資源和工農 業產品對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在拉丁美洲概況之后講授巴西,目的有兩方面:①通過學習一個國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②通過學習一個國家,加深對拉丁美洲自然概況和經濟發展特點的理解。本節教材由巴西自然概況、迅速發展的工農業及首都三部分組成。對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環境,本節教材未作全面系統講述,而是圍繞著巴西的熱帶環境突出了幾個問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水量巨大的亞馬孫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等。這種選材安排 ,既可以與拉丁美洲概述講授的地理環境相聯系,又可以重點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第七節 澳大利亞本節講述的內容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概況,體現了人地關系。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間的關系大致梳理如下: 自然環境←→人類活動 地勢低平,草原廣闊,地下水豐富→利于發展農牧業,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為工礦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成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東南部氣候溫濕,沿海交通便捷→移民開發早,是人口集中區和經濟重心。 內陸、西部為熱帶沙漠→人口稀少,只有少數采礦點。 東北部熱帶雨林區→尚未開發。 復習第三單元檢測第三單元講評第三單元
第三章 篇6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方面
(l)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學習噬菌體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重點難點
1.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為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
2.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病毒即噬菌體的作用機理為本節課的難點。因為病毒是一類極特殊的微小生物,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圖片,錄像,教學軟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設計總路:
組織指導學生收集課外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
利用實例糾正錯誤,引出主題
→
播放錄像,加強直觀性,使學生識記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
→
利用教學軟件學習病毒的三種類型
→
學生討論交流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 說明:
(1)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這就給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帶來一定難度,學生對其形態結構等情況比較生疏,甚至有誤解之處,單憑課堂上一節課的教學是微不足到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最好在課前指導學生查閱、收集、記錄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為課堂上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團結奮進的自信心。
(2)本節課的導言可以直接導入 。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學生代表發言導入 ,只要能引出主題即可。如某學生:“最近,我收集、記錄了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使我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希望我們能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3)關于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部分的教學,最好借助錄像,展示病毒的多種形態和結構,還可制作教學軟件比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構成涉及到比較深的化學知識,不必過多解釋,只要求學生知道就可以了。
關于病毒在寄主細胞里增殖的內容,可結合圖片略加解釋。病毒的營養方式是寄生,教師最好利用軟件的動畫形式表現病毒在寄主細胞里的增殖過程,這對理解這部分知識起到關鍵作用。
(4)關于病毒的類型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部分的教學,以其中一類為例,利用圖片、錄像等教學手段詳細介紹其在寄主細胞里寄生和增殖的過程,其他類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桿菌噬菌體的作用機理。
本節知識應充分利用幻燈投影、錄像、教學軟件的形象、直觀、動畫的作用,把學生用肉眼見不到的事物再現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收集、記錄的資料可能很廣泛,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據與人類的關系分成兩大類,一類對人有益,一類對人有害;也可以根據病毒的類型或寄主的不同分類: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無脊椎動物病毒;
d.脊椎動物病毒。
還可依據傳播途徑的不同分類:如
a.通過水傳播;
b.血液傳播;
c.空氣傳播等。
教師適時強調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不能獨立生活,所以,只能說病毒是一類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說成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有益和有害的兩個方面加以描述,特別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過討論、分析會加深印象,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師也可以結合錄像或軟件向學生介紹目前關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關內容,激勵學生有很多科學領域等待著他們去開發創造,造福于人類,效果會更佳。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1.比細菌小得多,電鏡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體、桿形、蝌蚪形等。
3.組成:
衣殼——由蛋白質組成
核心——由核酸組成(DNA 、RNA)沒有細胞結構
4.傳播途徑:接觸、空氣、水、傷口、血液、蚊蟲叮咬等。
5.營養方式:寄生在寄主細胞里。
6.影響:病毒的增殖對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類型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1.類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無脊椎動物病毒
(4)脊椎動物病毒
2.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發艾滋病。
來源:學科教育
[1]
第三章 篇7
第三章 思考與練習:
1、盛唐山水田園詩繁榮的原因。
2、山水田園文學的發展概述。
3、山水詩派的其他詩人如崔顥、祖詠、丘為、劉眘虛、裴迪、王昌齡、常建、張子容、岑參等,作一般性的了解。
4、王維、孟浩然風格比較。
第四章 盛唐邊塞詩(4學時)
教學目的:了解邊塞詩的發展軌跡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點:高岑詩派。
難點:高岑詩風的異同。
第一節 盛唐邊塞詩概況:
一、邊塞詩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戰事頻繁。衛國、拓邊。主要在西北——東北這一線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較少。2、尚武之風,統治者的激勵。士人關心邊塞戰爭。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適《塞下曲》)3、入幕。如高適、岑參。4、前代邊塞詩的有益借鑒。
二、邊塞詩的主要內容:邊塞風光、軍事生活、征人思婦的情感、議論戰爭的得失等。高適《燕歌行》。
三、邊塞詩的體裁:多七言古體、絕句(山水詩多五言古、近體)。
四、盛唐邊塞詩的時代色彩:總體風貌:氣勢雄渾、豪邁遒勁、慷慨而悲壯。表現了士人昂揚向上的豪邁激情,以及對建立軍功的渴望,對現實的關注與批判。如李頎《古從軍行》。
第二節 高適及其詩歌
1、生平(702—765):字達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時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將領。高適雖為文士而建立功業的愿望強。高適生來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累為藩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舊唐書》)說明高適的具體辦事能力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還是表現在對大勢的把握上。高適向往功名:“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他一生從軍二次以上:對契丹、奚的戰爭。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寫詩說:“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辭官,入哥舒翰幕任掌書記,正是唐拓邊戰爭最嚴重時。高適頗得哥舒翰的獎掖和信任,這改變了他的一生。安史亂后,哥舒翰敗,高適被捕后逃出,至靈武,后任淮南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官至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時最初得力于高適。
2、創作:題材有邊塞詩、關心民瘼的政治詩、抒寫懷抱和友情的抒情詩。其邊塞詩的特點:內容廣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邊塞形勢,議論戰爭的得失,以政論筆調表達邊防政見的詩。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詩的思想內容很豐富、復雜、深刻:a、歌頌愛國將士英勇抗敵,艱苦征戰;b、譴責邊防失策、將帥無能,致使戰爭曠日持久;寫軍中苦樂不均,令戰士心寒,諷刺將帥驕奢,不恤士卒;c、同情將士們在艱苦的戰爭中的思鄉之情。詩中有對比,有批評,有怨憤,有諷刺,有歌頌,有同情。涉及受戰爭牽連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將軍、士兵、思婦、敵人。表達了詩人對這場戰爭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對戰爭的普遍態度,因而被譽為盛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唐詩評選》:“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諷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
藝術表現:a、敘述、描寫了邊塞景象、抒情、議論結合,敘述了戰爭的全過程、描寫了邊塞景象、抒寫了征任思婦的痛苦、議論了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表達邊防政見,而重在發議論。b、對比——反復對比,多重對比,突出重心。出征時的驕橫與失敗時的困苦凄涼作比;士兵的苦戰,為國死節與將軍的享樂、恃寵貪功作比;敵我對比古與今之將帥作比。c、韻腳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纏綿。七言歌行中大量地運用律句、對仗句,整飭合律。d、悲壯蒼涼、樸質沉雄的風格。
精讀作品篇目:
《燕歌行》、《別董大》
閱讀作品篇目: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九、《薊中作》、《封丘作》
第三節 岑參及其詩歌
1、生平(715—770):祖南陽人,出生湖北江陵。岑參出生世家,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長清)、伯父(羲)皆以文至宰相。岑參言“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感舊賦》)岑參父官至刺史,早卒,他以苦學而登進士第。官至嘉州(今樂山、峨眉)刺史,世稱“高嘉州。”岑參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作判官(由節度使、觀察使等自己選擇官吏以備差遣,非正式官)。與高適不同的是,岑參缺少對功名的積極追求。他去過很多地方,且有的地方為傳統士大夫到所未到,見所未見(如安西、北庭都護府)。
2、創作:岑詩的藝術個性極為明顯,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優秀的浪漫詩人。杜甫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岑參以“好奇”之眼看奇麗獨絕之景,他筆下的景色最神奇、最具特色。代表作《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的邊塞詩奇麗壯美,富于浪漫主義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寫奇麗壯美的西北邊塞風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風等,然而這些奇特壯美的自然現象又常常構成艱苦卓絕的環境,形成對軍旅生活的考驗。而詩人又極善于把邊關將士放在這樣的考驗中,突現他們的豪情壯氣。邊疆環境的惡劣,邊陲生活和戰事的艱苦,有力地襯托出戍邊將士的英雄主義精神。詩人善于使用夸張、比喻等浪漫主義表達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解析:
內容歌詠白雪——奇;送別——情韻。藝術:寫景奇特——風奇、雪奇、冷得奇傳情別致——春風、梨花、樂、餞行,送別的溫暖與熱烈;愁云、寒、雪,送別的愁思。
岑參、高適比較談:
岑參與高適都長于寫邊塞詩,且都具有豪邁雄壯的風格,又都長于七言歌行體。但二人又有許多不同。僅就二人的邊塞詩而言,高偏于悲壯,岑偏于奇麗;高詩多夾敘夾議,直抒胸臆,岑詩則長于描寫,多寓情于景;高詩渾厚質實,岑詩瑰奇俊峭;高富于現實關懷,岑長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藝術而論,岑美于高。
殷璠《河岳英靈集》: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朝野通賞其文。”岑參“語奇體雋,意亦造奇。”明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元陳繹:高適“尚質主理”,岑參“尚巧主景”。尚質,敘事質實、語言質樸,主理重在表達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別),構思巧(如千樹萬樹梨花開),主景,重在寫景。(《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劉開揚,中華書局,《高適集校注》 陳鐵民、侯忠義 ,上古出版社)
精讀作品篇目: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閱讀作品篇目:
《磧中作》、《趙將軍歌》、《逢入京使》、《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第四節 王昌齡等詩人
1、王昌齡(約690—755)。曾為江寧(今南寧)丞,世稱“王江寧。”又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世稱“王龍標。”后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今存詩177首,以七絕為主(75首)。其詩負有盛名,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尤其七絕,明王世貞說他可以與李白爭衡,列為“神品”,稱為“聯璧”。或稱“七絕圣手”、稱“開天圣手”。其詩題材主要有閨怨(宮怨《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邊塞、贈別。《出塞》被稱為七絕壓卷之作。其七絕的藝術技巧:善于捕捉剎那間或聽到、或看到、或感到的東西入詩,啟發讀者的聯想。如《閨怨》,女子言妝登樓欣賞春景,在看到柳色的剎那間,她感到了自己的孤獨,便引起幽怨之情;又如《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征人獨坐戍樓,忽然羌笛聲傳來,便引起他無法排遣的思家之情。構思精巧、新奇。起句往往高昂,雖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但多神妙、不凡。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琵琶起舞換新聲”、“大漠風塵日色昏”。到第三句,又往往另辟蹊徑,翻出新意。如《出塞》(其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之后,不寫征人思婦的愁思,而一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隱約諷刺了今無良將,深化了題旨。風格勁健有力。
2、王之渙 極負詩名,但僅存詩六首。著名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登鸛雀樓》的作者有三說:一是朱斌作。芮挺章編《國秀集》為天寶三載,在王死后兩年,選王詩二首,此一列為朱斌作。二是朱佐日作。南宋范成大作《吳郡志》,引《翰林盛世》,以為朱作。三是王之渙作。宋985年編《文苑英華》,認為是王作。
3、王翰 有《涼州詞》著名。崔顥,有《黃鶴樓》著名。
4、李頎
精讀作品篇目:
王昌齡《從軍行》其五、《出塞》其一、《閨怨》、《芙蓉樓送辛漸》、王之渙《登鸛雀樓》、《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
第四章思考與練習
1、高岑詩歌比較。
2、王昌齡絕句閱讀,并寫作小論文。
3、盛唐邊塞詩興盛的原因概述。
第三章 篇8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學章節
第一節 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運用
(3) 混合物和純凈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 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 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2) 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別?
4、解決辦法
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一)分子
[新課引入]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再來看兩個演示實驗]
1、實驗[3—1]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現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于200mL 。
[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板書]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講述]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生變化。
[板書]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講述]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板書]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講述]那么,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回答]+[板書]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講述]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通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圖像。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Kg。
[討論]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討論]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固態。
[板書]4、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
④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講述]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凈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于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么是純凈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講述]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為比較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硅,就是從含硅的礦物里制得的。經提純,硅的質量百分數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硅叫做高純硅。
[板書設計 ]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節 分子
一、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質:小、動、距、構、分
(1) 分子在不停的運動。
(2) 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4) 發生物理變化,分子沒變化;發生化學變化,分子有變化。
(5)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體積非常小。
(7) 分子的質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 韓璐
第三章 篇9
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三章
《物質的量》
顧縣中學 劉云
一、 教材的作用與地位
本章主要包括三小節:第一節物質的量,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這三小節主要是介紹了四個概念(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及概念的應用(計算和定量實驗)。這四個概念中物質的量處于核心地位,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都是物質的量的導出量有關計算主要包含了這樣的四對換算關系:
<圖1一1>
這樣通過物質的量及其導出量就建構了這樣一座橋梁:
<圖1一2>
而化學這門學科正是要在微觀粒子的層次上來研究物質的組成及其變化,所以學習化學的人都必須在頭腦中建構起這樣一座橋梁。同時摩爾計算是整個高中化學計算的核心,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定量實驗則是高中化學重要的二個定量實驗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也是意義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較
新大綱
舊大綱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B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B
摩爾質量
B
摩爾質量的概念及計算
C、D
氣體摩爾體積
B
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計算
C、D
物質的量濃度
C
物質的量濃度
C
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D
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D
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
D
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
D
1、大綱的比較
2、教材內容的比較
新教材從目標上提出了“淡化摩爾、弱化概念、降低難度(計算)”,因此新教材與舊教材在內容上相比就有了這樣一些變化:
(1)從高中全套教材的體系結構出發:新教材將舊教材中的第4節反應熱從本章刪去。反應熱的初步知識放在了第一章,而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則放在了高中化學第三冊(選修)。反應熱從本章刪去,使本章的知識結構更加緊密,同時知識點分散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2)從分散難點的角度出發:新教材還將有關應用于方程式的計算分散到了第四章。充分考慮到學習的階段性原則。
(3)從降低難度的角度出發:新教材在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時進行了淡化處理,說明概念的文字沒有用黑體字呈現,也不再有總結性語句;其次,新教材還略去了溶液中溶質微粒數目的求算,僅對氣體分子數與其物質的量的換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羅定律在大綱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將阿伏加德羅定律這個名稱略去,但內容有所保留。(重理解輕死記)
(4)從更符合認知規律的角度出發:新教材變更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定義(同時變更了概念的引入順序)。(見表)
(5)從更加規范、更加科學的角度出發:新教材在計算中引人 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單位—molˉ1;在定量實驗中將量筒改為滴定管;規定物理量及其單位都用符號表示。
(6)從增強學生的主體性的角度出發:新教材還增設了討論性問題,還增加了課后閱讀材料。
3、教材編排順序的比較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較復雜的概念的學習建構在了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符合學習的可接受性原則。從中可以體現出新教材以學生的學習為重來編寫教材的先進思想。新教材的編排與舊教材相比應該說是更加科學。
4、教材編寫的比較
新教材在內容的呈現上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加靈活。更多的從有利于學習的角度來呈現教材內容。比較注重啟發式的教學:設置了4個討論性問題,利用問題來啟發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同時還配備了10幅插圖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形象化,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潛在的創建了一種較為活潑的、寬松的學習氣氛。同時還提供了學法指導,如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將整個配制過程用圖示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一種學法指導。(文字和圖象的相互替換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不斷使用的一種方法。)另外新教材還比較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每一節知識都是從舊知識向新知識引入,由熟悉到陌生,這樣就很好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5、課時分配的比較
新教材(共10課時)
舊教材(共15課時)
第一節物質的量
2
第一節摩爾
3
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
2
第二節氣體摩爾體積
2
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
3
第三節摩爾濃度
3
實驗四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1
第四節反應熱
1
本章復習
2
實驗四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2
選做實驗測定硫酸銅晶體里結晶水的含量
2
本章復習
2
新教材的課時比舊教材少主要是二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內容的減少 (第四節反應熱、選做實驗均已刪去 )這里就少了3個課時 。另外加上難度降低,第一節物質的量減少了一個課時。又學生實驗從2個課時減少為1個課時,這是合理的。可見盡管課時減少但教學內容也相應減少,所以只要我們認真學習新教材,認真備課,不要穿新鞋走老路,這章的教學任務是可以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的。
6、課后習題的比較
新教材課后的習題比舊教材明顯增多,說明教材編寫者已看到了習題對知識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建議
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要準確把握教學大綱
① 教學目標 的確定要全面,落實要到位
② 教學內容的深廣度要準確把握
2. 教學目標 要分步推進
3. 課時內容要合理分配
4. 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
5. 要重視新教材的變化
6. 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討論題,課后閱讀材料
7. 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8. 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要多樣化
9. 要重視實驗的教學
四.教學程序(課堂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
(3)教學目標 的全面貫徹 (4)教學目標 的分步推進
[說明]
(1)過去我們上課總把自己定位于課堂活動的主角,經常一講到底。而把學生看作群眾,關心的是他們是否配合,是否回應。如果現在仍然是這種觀點,很顯然是不合適的。現在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應該是主角,而老師則僅是導演。引導學生開展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2)建構主義者倡導合作學習:因為他們認為學習僅是認知個體對新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論證,則可以使認知個體對新知識的認識更趨完善。對此我們都有一定的體會。其次從培養未來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們也應該加強合作學習,因為大家已經有一種共識:未來的公民應該善于合作
2、課堂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章 物質的量 第一節物質的量(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一摩爾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計算技能
(4)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討論式教學等方法并用
本節課的教學用品:電腦、投影儀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二)閱讀討論,了解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說明]首先摩爾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處理,有關要領的文字不再以粗體字突出。對學生的要求僅作了解,不做過高要求。同時在本節課前面第一部分已經讓學生充分體會了為什么要引進摩爾這一概念并且粗步地感受了摩爾這一概念是用來干什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本段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材料,相互討論,合作學習來解決。不過需要老師作出引導,因為這一部分知識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詞(如物質的量,阿佛加德羅常數等)僅靠學生自學,尚有困難。因此在這里我選擇了建構主義觀點下比較成熟的支架式教學模式。
[附]:問題與解答:
(三)問答結合,應用概念
本段教學流程圖:
[附]一、教師設問如下:
填空題
1、有一瓶氧氣含有NA個O2分子,則稱該氧氣的物質的量為__mol或稱有__molO2
2、有一塊石墨固體含有NA個C原子,則該石墨的物質的量為__mol或稱有__molC
3、有一包氯化銅粉末 ,含有NA個CuCl2 ,即有NA個Cu 2+,2NA個Clˉ,則該氯化銅的物質的量為__ mol或稱有__mol CuCl2
4、1 mol氫氣,則表示含有__個H2。
5、1 mol三氯化鐵則表示含有__個FeCl3,即有__個Fe3+和__個Clˉ。
計算題
有一瓶純硫酸其物質的量為3mol,則該瓶中大約有多少個H2SO4分子?(NA≈6.02×1023 molˉ1 )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個氫原子?其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多少?還含有多少個氧原子?其物質的量又為多少?
二、學生自問自答
一組設問,一組回答(時間5—8分鐘)
三、 師生共同活動,得出結論
結論1:粒子個數之比等于其物質的量之比
結論2: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符號為N)之間的關系為:
作業 P48—㈠ 1、3、4 看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
國際單位制簡介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經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來表示物質及其運動的多少、大小、強度等。例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有了米、千克、秒等這樣的計量單位,就能表達這些東西的數量。但由于世界各國、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單位制,如英國的英制、法國的法制等。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單位表示,如壓強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標準大氣壓、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種單位,這對于國際上的科學技術交流和商業交往,都很不方便,換算時又容易出差錯。因此,便有實行統一標準的必要。
國際單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建議并通過的一們單位制。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為基礎,逐步加上其它單位,并作了一些規定,制定了國際單位制:(英文為: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es, SI)
國際單位制克服了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多種單位制并用的混亂現象,并盡可能地反映出當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學、精確、簡明和實用的特點。現有國際單位制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單位制,已成為國際上共同的計量語言。因此,我們應該了解、熟悉國際單位制的內容和意義,以便為我們所用。SI單位包括三種類型的單位,即SI基本單位、SI輔助單位和SI導出單位。請參閱附錄。
附錄一:SI基本單位
附錄二:SI輔助單位
附錄三:SI導出單位(共有19個,僅取4個示例)
補充說明:
物理量一一就是用來描述物質的性質或物質的運動狀態的所用的各種量值。
可以理解成是各種專業術語,不過這些專業術語一定有單位,然后用數字加單位的組合來表達其大小,或多少。如質量這個物理量用1kg(數+單位)、2kg或3kg來表示其大小。
第三章 篇10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找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 新知
1.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不計算
①修路隊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一個籃球場,長24米,寬45米,面積是多少?
③ 汽艇每分鐘行駛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鐘刑事多少米?
④一個生產小組每天生產200個零件,要生產6400個零件需要多少天?
2.列出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在解答出來
24乘什么數得960?
什么數除以38得50?
提問:你解答這兩個題的根據是什么?
教師談話引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乘法各部分間關系的實際應用.
板書課題:應用題.
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7:一個籃球場的長是28米,面積是420平方米.籃球場的寬是多少米?
(出示圖片“例7”)
教師提問:
(1)題目中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算出結果?
教師板書:420÷28=1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3)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答呢?根據是什么?
教師板書:設籃球場的寬是 米.
28× =420
=420÷28
=15
2.練習
育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參加澆樹活動,平均每人澆樹12棵,一共澆了468棵.四年級有多少學生參加澆樹?
教師提問:題目中的等量關系是什么?誰能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你是根據什么列出的等式?
全班同學一起解答,教師請同學板書:
設四年級有 名同學參加澆樹.
12× =468
=468÷12
=39
三、鞏固練習,掌握新知.
列出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
1.向群文具廠每小時能生產250個文具盒,多少小時能生產10000個?等式,
2.爺爺今年72歲,正好是小華年齡的9倍.小華今年多少歲?
3.一座電視塔高120米,是電視臺大樓高度的4倍.電視臺大樓高多少米?(兩種方法解答)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獲?今天所學的知識和以前有什么聯系?
五、布置作業
1.四年級同學去植樹.把一批樹苗平均分給8個小隊,結果每個小隊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樹苗?
2.新星小學修建了一個長方形體育場,面積是4200平方米.長是100米,寬是多少米?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 篇11
第三章 生命的結構基礎
第一節 細胞膜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關于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整個內容理論方面的知識比較多,內容比較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來帶動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科學探索的艱辛,培養學生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但是在引入科學家發現過程時,也是比較枯燥的,這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引出課題內容→提出研究方向→科學實驗→得出結論→提出新的疑問→科學實驗→得出結論→歸納總結,讓學生在一個連續的科學探究和實驗的過程中,重新回顧科學探索的歷程,而且在學習細胞膜結構時,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畫出磷脂和蛋白質排布,讓學生動手,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激發了探討實驗過程的熱情,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方法。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
(2)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過程與方法
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細胞膜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組部感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二、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
(2)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
2、難點
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三、教學過程
ppt和板書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義
在上新課之前,我請一為位同學回顧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什么?
對,那么生命的結構基礎是什么?請同學們看書34頁,然后告訴我答案。
細胞
生命的結構基礎是細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細胞的一個重要結構——細胞膜 答: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觀察34圖并閱讀回答
通過問題引導,引出新課題
同學們都看過《哆啦a夢》吧,他有一個時光機器,能把他送到過去和未來,是不是啊?
現在如果有時光機器,把你送回19世紀,要你去研究細胞膜的結構,你會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呢?
答:
是
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出課程,從而使學生對本節產生興趣,活躍氣氛。
既然我們要研究細胞膜的結構,那是不是先要確定的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有哪些呢? 答:
是
同學們先閱讀幻燈片上的資料,思考剛才的問題
19世紀,歐文頓(e.overton)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
這個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呢?我們用相似相溶原理,你能提出怎樣的假設?下面我請同學說說
對,我們就可以提出假設: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答:閱讀材料并思考
個別學生回答
對前人的實驗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后來,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后用蛋白酶處理。細胞膜被破壞了。
這里解釋一下蛋白酶, 蛋白酶能專一性的催化蛋白質的分解,酶,它具有專一性,即只能水解蛋白質,不能水解糖類、脂質、核酸等物質。那現在細胞膜用蛋白酶處理后,細胞膜被破壞了,說明了什么呢?
是的,就說明細胞膜中有蛋白質,而蛋白質被水解后細胞膜就被破壞了。
答:
細胞膜中含有蛋白質
通過剛剛的兩位科學家的實驗,說明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膜的脂質中磷脂含量最多
所以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
既然我們已經得到了細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質構成的,接下來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研究一下,它們兩者是怎么樣組成細胞膜的? 學生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剛剛提到組成細胞膜的脂質含量最多的是磷脂,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磷脂,磷脂有哪兩部分構成?親水頭部和疏水尾部
磷脂在細胞膜中應該是有序的排列,還是雜亂無章的呢?
請同學們在學案上完成活動一的1、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層磷脂分子的分布圖
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磷脂分子在空氣----水截面上是怎么樣排布的,親水的頭部應該向下還是向上? 學生畫圖
完成學案活動一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畫,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也能活躍了課堂氣氛
好,大部分同學都畫對的,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一種有機溶劑,可以溶解脂質)從人的紅細胞膜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好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請同學們猜測一下為什么單分子層的面積會是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答: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引導:細胞膜的外面是組織液,也就是水環境,細胞膜的里面是細胞質,也是水環境。我們現在又知道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為連續的兩層
猜測: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分布情況,完成學案第二題。
畫完之后,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同學們畫的跟實際的排布情況是不是一樣,應該是兩層磷脂的親水頭部向外,尾部向內。
學生畫圖
完成第二題
磷脂的排布情況我們現在知道了,是雙分子層,但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還有蛋白質,那蛋白質在細胞膜的分布又是怎么樣的呢?
請同學們在剛剛那張磷脂雙分子層的基礎上,嘗試著畫出蛋白質的排布情況。
引導:我們可以仔細觀察這張細胞膜結構模式圖,
展示部分同學的答案
學生畫圖
完成學案第三題 培養學生觀察讀圖能力
那同學們是不是正確呢?
我們先看科學家的實驗,科學家又用冰凍蝕刻電子顯微法做了一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上磷脂雙分子層被分開了,有些蛋白質附著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內外兩側,有的以不同程度鑲嵌或貫穿在磷脂雙分子層中。
將人細胞和鼠細胞的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別用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標記,然后經過誘導融合,把人細胞和鼠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我們可以看到剛開始的時候細胞一半呈紅色,一半呈綠色,但是40分鐘后,我們可以看到融合的細胞表面的熒光顏色,呈均勻分布了。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蛋白質具有流動性
答:蛋白質具有流動性
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具有流動性
2、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
所以我們說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這對于細胞膜完成其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例如變形蟲的運動和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都依靠膜的流動性來完成。
通過具體的例子加深同學們的印象
現在對細胞膜的了解還不全面,所以人類對生物膜的研究在繼續
板書: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
1、擴散:高 低
2、被動運輸:
高 低
膜 我們知道每個活的細胞都要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比如氧氣,無機鹽等,以保證正常的生理活動。
那這些物質是怎么進出細胞的呢?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個很簡單實驗,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之后告訴我,
這種現象叫什么?
對,擴散,物質由濃度高的區域向濃度低的區域運動,這種運動叫做擴散
如果細胞內外的物質的濃度不同,物質就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膜擴散到低濃度的一側,這種現象叫做被動運輸。
學生觀察實驗,并回答問題
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水分子是怎么跨膜運輸的?
問:水是以什么方式進出細胞的呢?
.
師:我們把象水這樣跨膜運輸的方式稱為自由擴散!請同學嘗試對自由擴散下一個定義?
師:具有什么特征呢?
師:除了水以外,如o2、co2、乙醇、甘油等也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出細胞,我們把這樣的跨膜運輸方式叫自由擴散。
歸納定義: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分子很小或脂溶性強的物質,如o2、co2、水 、乙醇、甘油等通過此方式通過細胞.
答:
生:擴散
生: 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生: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
把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以動畫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能給學生一個更直觀的印象。有助于以后的學習。
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師:其他物質到底是不是也是一樣呢?我們來看一下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跨膜運輸方式.
(多媒體展示協助擴散flash動畫)
師:這樣的方式我們把它稱為協助擴散。請同學對其下一個定義。
師:具有什么特點呢?
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我們稱為協助擴散 討論得出:順濃度梯度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輔助作用
生: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這樣的跨膜運輸方式稱為協助擴散。
生: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協助
資料分析:看幻燈片
問:前面我們學過的兩種被動運輸,都是順濃度梯度運輸,這種方式可能是什么呢?
主動運輸
問:如果逆濃度運輸肯定需要什么呢?
生:能量
(多媒體展示主動運輸flash動畫)
特征:逆濃度梯度,低濃度→高濃度運輸,需要載體蛋白
學生分析:存在逆濃度運輸
學生觀察并思考
總結:主動運輸是指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也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例如(1)ca2+、mg2+、i-等離子通過細胞膜;(2)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都是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行。
資料:看幻燈片
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分析主動運輸對生命活動有何重要意義。
(3)主動運輸對生命活動的意義:主動運輸保證了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所以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這是細胞膜的生理功能
閱讀后討論
答:能夠保證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性吸收所需的營養物質。排出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請同學們制作一張可以用來比較三種不同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表格
分析歸納
完成學案最后一題 以表格的形式歸納總結三種不同的跨膜方式,有助學生的學習和記憶,也能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
作業:練習冊p6 t1、2、3、4、5
第三章 篇12
教學目標
1.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結構,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數和的乘法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解答這種類型的應用題.
2.通過乘法應用題的分析解答,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動腦分析、比較區別等能力.并使學生們學會簡單地分析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3.在授課過程中,教育學生們養成認真審題、正確解題、仔細檢查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使學生真正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1)3個4相加是多少?
(2)5個2相加是多少?
3.師:大家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敘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4.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新授
1.出示例8(教師板書)
同學們澆樹,每個人澆4棵,3個人一共澆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讀題,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用小圓片擺一擺,表示出題目中的意思.
學生可以答出:每個人澆4棵,有了3個人,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板貼小圓片.)
(2)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應該怎么想?(學生回答:每個人澆4棵,也就是1個4棵,有3個人澆樹,就是澆了3個4棵.要求一共澆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個4是多少.)
(3)問:要求3個4棵是多少,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該怎樣列式?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4×3=12(棵)
口答:一共澆了12棵.
3.進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義.
師問:誰來說一說,算式中的每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個人澆了4棵樹,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個人再澆樹,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個人一共澆了12棵樹,也就是3個4是12.)
4.講解例9
(1)出示例9(教師板書例9)
小明買了3個扣子,每個5角錢,一共用了多少錢?
(2)師:讀題,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貼:
(3)師:看圖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應該怎樣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樣列式?說說為什么? (分小組討論)
(4)匯報解答方法.(小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務:一人負責口頭列式,一人負責板書列式,一人負責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5)再次說明列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里的5表示每個扣子5角,3表示買3個扣子,一共是3個5角,要求3個5角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
鞏固練習
教師要求:
(1)在規定的時間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能完成幾道題就完成幾道題.
(2)如果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了所有的題目后,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用乘法解答的;這幾道題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這幾道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題都能用兩種方法解答,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訣來迅速的計算.
2、求幾個幾用乘法計算.
3、求幾個幾還可以用加法來計算,但是用乘法計算起來比用加法計算更簡便.
4、我們已經學習了“求幾個幾” 的文字敘述題和應用題.其實把文字敘述題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應用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篇13
九年級第三章 平行四邊形回顧與思考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特殊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并能證明它們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
2、應用所得的結論通過計算和證明解決一些問題;
3、通過證明使學生對證明的必要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4、通過四邊形的從屬關系滲透集合思想。
5、通過理解四種四邊形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辯證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
1.重點:應用所得的結論通過計算和證明解決一些問題;
2.難點:特殊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及性質,利用所得的結論通過計算和證明解決一些問題;
3.疑點: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間的共性,特性及從屬關系(可以通過列表、畫圖,簡單的關系圖,舉反例等來說明)。
三、教學方法
歸納法,邊講邊練法。
四、教學手段
投影。
五、教學過程 :
(一)、學生完成下列填空:
特殊四邊形的聯系與區別:
邊
角
對角線
平行四邊形
對邊平行且相等
對角相等
鄰角互補
對角線互相平分
矩形
對邊平行且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菱形
對邊平行且四
條邊都相等
對角相等
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正方形
對邊平行且四
條邊都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二) 講解新課
1、回顧本章主要內容
本章內容: 矩形的性質與判定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 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
菱形的性質與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質與判定
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
夾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平行線相等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練習1:(投影)
(1). 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40°,則∠A=_____,∠C=_____,∠D=_____.
(2) 菱形的對角線長分別為24和10,則此菱形的周長為___________,面積為____________.
(3)矩形ABCD對角線夾角為60°,AB=2cm則對角線長為 ,矩形面積為 ;
(4)依次連接任意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構成四邊形是 ,當四邊形是 (圖形)時,新的四邊形是菱形
2、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
角: 角:
性質 邊: 判定 邊:
對角線: 對角線:
1)通過從角,邊,對角線三方面.讓學生敘述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義和它們的特殊性質,以及它們的聯系與區別。
2)通過圖表進一步.說明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內在聯系。
3、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應用: (例題圖1)
例:如圖1,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EF與兩邊AB,CD的延長線分別交于E、F,請你猜一猜,得到新的四邊形AECF是什么樣的四邊形?并證明你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練習2 計算與證明題:
1)、如圖2,在 ABCD中,已知AB=4cm,
BC=9cm,∠B=30°,求 ABCD的面積。
2)、如圖3,在正方形ABCD中
∠ACD 的平分線CF交AD于點F,
EF⊥AC于點E,
①請你猜一猜線段DF與AE是什么關系?
證明你的結論。
②當EF=2cm時,求正方形的邊長。
練習3 拓展
(3)如圖4,已知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O,E是AC上一點,過點A作AG⊥EB,垂足為G,AG交BD于點F。求證:OE=OF
變式:對上述命題,若點E在AC的延長線上,AG ⊥ EB,且交EB的延長于點G,AG的延長線交DB的延長線于點F,其他條件不變(如圖5),則結論“OE=OF”還成立嗎?如果成立,請給出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4)如圖6,四邊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點P,若四邊形ABCD的面積是18,求DP的長。小明想了個辦法:
沿著DP將△ADP剪下來,補到△CDF處,這時PDFB恰好為一個正方形。
①你能證明它是一個正方形嗎?②你能求DP的長嗎?
(四)小結:(1)特殊四邊形我們要從角,邊,對角線的變化上認識其特殊性和內在聯系
(2)四邊形的問題通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轉化為三角形問題解決。+
(五)作業 :59頁6、7、8題,伴你學45頁~46頁。
- 推薦閱讀:
- 第三章(精選17篇)
- 第三章
- 第三章
- 基礎工業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教案示例(通用5篇)
教案示例2——“基礎工業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第二課時【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教學難點】分析四大工業的特點。...
- 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通用4篇)
第二節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西雙版納的位置;2、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3、熟悉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征。(二)能力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 中國的自然資源(通用4篇)
本學期總第40 課時本單元第8 課時授課日期12、11課題第六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課型復習教 學 目 標 1、 理解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2、 國水資源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特點。 3、 三個主要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三課時(精選4篇)
第3課時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設計思想“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 環境問題(通用15篇)
第三節 環境問題教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掌握環境、環境問題等基本概念;了解識記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環境污染的五種形式等內容;初步理解并掌握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重大影響,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的基本問題...
- 香港和澳門(精選15篇)
【知識目標】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特點及范圍、組成、居民等基本地理情況。2.知道香港、澳門、珠江口、深圳、珠海等地的位置。3.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時間。...
- 工業的發展 ,(精選15篇)
教案示例1——“工業的發展”第一課時【教學重點】中國工業的巨大發展【教學難點】中國的工業布局【教學用具】中國工業分布變化圖,中國工業發展景觀圖片【教學過程】(講述)上節我們了解了我國基礎工業及其分布與全國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 珠江三角洲 教學設計(通用4篇)
珠江三角洲--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廠”;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 中國的農業 “種植業” ,(精選2篇)
教案示例——“種植業”【教學重點】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教學難點】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教學媒體】計算機課件【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 八年級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