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學案
閱讀下列材料
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結構情況
時間 公有制經濟 私營經濟
1952年 20.6% 78.7%
1956年 85.6% 14.2%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表格表明我國社會性質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難點分析】
1、三大改造與“一五”計劃有什么聯系?
“一五”計劃主要是發展經濟,是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變革社會生產關系,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即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而開展的。“一五”計劃實施的時間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也即是三大改造發生在“一五”計劃實施期間。
2、什么是“公私合營”?為什么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主要形式,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53年底前,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的政策,將它們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第二階段是在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實行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第三階段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即按行業,不分企業大小同時實行公私合營。
這種最終通過贖買政策,進行公私合營,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過程,是新中國的一大創造。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民族資本家企業實行沒收政策或打擊鎮壓政策。為什么中國政府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呢?這是由歷史與現實條件決定的:第一、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第二、他們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第三、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課后反思】
想想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可以和同學討論或者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