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教學設計
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講述了從1957年到1965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歷史,這段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艱辛、曲折的探索中前進的。對于初中生來說,本課比較難于理解,因而,教學設計突出的是教師的引導,主要采取了教師講解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舉了大量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既可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又能把握教學時間,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共八大的內容及對八大的評價。
掌握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失誤及影響。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對于三大改造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教學,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來完成,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保證的同時,又能很好的把握時間。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比較難以理解,教師要采用舉例子的方法,使得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政策的好壞是一個國家、地區各項工作能否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因素。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經濟建設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五十年代末期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失誤應該成為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借鑒。
教學重點
中共八大、“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學難點
十年經濟建設的成績和失誤
教學方法
講解分析法、故事穿插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設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自然導入法。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結束后,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在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在國內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那么,社會主義建設是怎樣展開的?在建設過程中,我國人民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失誤?對當時的建設造成了什么影響?黨又是如何領導人民渡過難關的?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板書)
【講授新課】
(教師介紹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有助于同學們理解這一時期的背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關系中緩和趨向的出現以及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剛剛起步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尖銳地揭露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極大震動。中國共產黨不贊成全盤否定斯大林領導蘇聯黨和人民為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歷史,先后發表關于如何正確總結無產階級專政歷史經驗的兩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同時認為,揭開斯大林問題的“蓋子”,對于各國馬克思主 義政黨,包括我們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從蘇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獨立思考,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國內形勢的變化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應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新階段。全黨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是隨著革命戰爭結束而開始的。但是,那時還有繁重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需要同時進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加緊步伐的時候,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層事實上不能不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會改革方面。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黨的工作中心,就應該進一步轉移到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方面來。新建立的生產關系在各方面都還不完善,需要穩定、 鞏固、調整和改革,而這種調整和改革,應該緊緊圍繞著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并且完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狀況和需要來進行。而這一重大決策的完成是 在中共八大上實現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共八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