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教學設計
(組織學生思考)八大的正確路線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有沒有堅持下來?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原因是什么呢?
(教師講解)八大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認為經濟建設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于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開始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開始偏離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在五十年代后期,黨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 社化運動。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損失。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情況。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板書)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試著分析一下“左”傾錯誤出現的原因。
(學生思考,教師總結)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國剛剛從革命戰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教師引導)“左”傾錯誤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學生回答)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
(教師分析)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過程,需要經受實踐檢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黨在這兩大問題上一度發生嚴重失誤。這兩方面又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嚴重曲折。
1.“大躍進”(板書)
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會后,以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為標志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
“大躍進”表現在工業方面,首先是鋼產量指標的不斷提高。在農業上,主要是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夸。生產發展上的高指標和浮夸風,推動著在生產關系方面急于向所謂更高級的形式過渡,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社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正式決定當年鋼產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這次會議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的錯誤,嚴重泛濫開來。會后,為了在余下的四個月時間里完成追加的鋼產量當年翻番的任務,在全國城鄉掀起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與此同時,人民公社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沒有經過認真試驗,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實現公社化。大辦人民公社的過程,實際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調”為主要特點的“共產”風的過程,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下面我們通過投影感受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出示投影)
新華社7月31日訊:湖北長風農業社早稻畝產15361斤。
新華社8月9日訊:安徽高豐社試驗田開放大紅花,早稻畝產1626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