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教學設計
“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比例的重大失調,到1960年,眼看這種“躍進”已經不能再維持下去了。這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提出來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這個方針,在196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九 中全會上正式通過了。
八字方針的具體內容,完全是為著解決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的,周恩來堅持了這八字方針,措施堅決,國家的經濟回升得比較快。到196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接近1957年的水平,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59%,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基本上恢復正常,市場供應顯著改善,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工作走上了軌道,可以健康迅速地向前發展了。
(引導學生思考)今天同學們接觸了大量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請同學們思考應如何評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來源:第一范文網]
(教師總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這一失誤有它的由來。毛澤東發動大躍進 時說:“中國經濟落后,物質基礎薄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這番話,說出了全黨的共同感受。破除迷信,奮發努力,要為民族振興和社會主義發展有所作為的精神是可貴的。廣大干部群眾付出的辛勤勞動也取得一部分實際成果。但是,經濟建設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有它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生產力的發展也需要有積累的過程。黨對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估計不足,對掌握經濟規律和科學知識 的重要性也認識不足。全黨普遍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雖然初步積累了一些好的和比較好的經驗,但也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在過去的斗爭取得一連串勝利后,黨內驕傲情緒明顯增長。這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難以避免了。
【課堂小結 】
本課主要講述了從1957年到1965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歷史。中共“八大”后,出現了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左”傾錯誤,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的背信棄義,使我國的經濟建設遭到了重大損失。為了克服困難,中國共產黨對國民經濟計劃進行了全面調整。黨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艱苦奮斗,在各條戰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段歷史向我們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是在艱辛、曲折的探索中前進的。
板書設計
第10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
一、中共八大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
2.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