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走向現代世界
(1)過程: 中共三大:1924年,廣州 確定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
國民黨一大:1924年,廣州 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共產黨合作,共同領導國民革命運動。
(2)成果: 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干
北伐的勝利進軍。
2.北伐:
①目的:1926年,為打倒列強,消滅軍閥,實現全國統一,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
②迅猛發展:共產黨人的勇猛作戰,葉挺第四軍獨立團贏得“鐵軍”稱號
③勝利發展的意義:極大鼓舞了工農大眾,推動了國民革命,沉重打擊了國內軍閥,也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④結果:由于蔣介石背叛革命,北伐失敗。
3.中國共產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南昌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
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②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③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在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岡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其中中央革命根據地是最大、最鞏固的。
(這些革命根據地都分布在各省的交界處,那里敵人力量薄弱,革命基礎較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些地區農特產比較豐富,便于籌集糧食,所以有利于革命隊伍的存在與發展)。
4.長征:1934——1935年,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最終取得勝利,建立了新的根據地。
5.遵義會議:1935年初 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影響:從此,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最終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意義:遵義會議挽救了黨和紅軍,成為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
同所有經歷過工業文明洗禮的地方一樣,跨入20世紀的中國也不只是戰爭和饑荒。同傳統社會相比,悄然不覺中,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一、生活中的變化:
表現: ①物質生活的變化:19世紀70年代以后,在中國出現了新的交通和通訊工具。
②新的文化生活方式進入中國,看電影、讀報紙受到人們喜愛。
③社會習俗的改變:男子剪辮,女子纏足越來越少。
二、頭腦中的變化:
①科學思想漸入人心。廢除科舉制度,建立一套近現代教育制度。
(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進了科學思 想的傳入?如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
②自由、平等等民主觀念的接受。 不再稱呼“老爺”、“大人”,改用“先生”和“女士”
爭取婚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