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教案設計
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教案設計所屬學科:歷史
適于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一、簡介: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的第一課,也是中國歷史同世界歷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課,著重為我們介紹了“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是東北三省淪陷之后,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中國艱難的局部抗戰(zhàn)開始的一課,學好本課對整個第四單元的的學習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本課分三個子目:“九一八事變”、“不朽的民族戰(zhàn)歌”和“西安事變”。
二、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在本學期內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已近半個學期,大家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知識了解較多,也比較趕興趣,一是因為事件的發(fā)生距現代生活比較接近,二是因為這一階段的歷史同世界舞臺緊密聯系在一起。同學們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對中國近代的整體發(fā)展狀況已有了初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形象思維發(fā)達,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理性分析能力的特點,確定在本課的教學中,以小組競賽合作為基本方式,配以多媒體課件展示和學生自主的發(fā)散性思維提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講課過程中以發(fā)散性提問、啟發(fā)性問題為主,輔以閱讀、講解、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探究和團結協作精神。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
簡述九一八事變的史實,知道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知道聶耳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并由此分析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過九一八事變,了解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明確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
明確聶耳及《義勇軍進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把握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及發(fā)生后國內外各種政治力量的態(tài)度、最后和平解決這一基本線索。
過程與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東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課堂,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收集有關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歷史資料,通過聲、像等材料直觀、全面地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原貌。
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將學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時刻,加深學生對“不朽的民族戰(zhàn)歌”的認識。
課本劇《西安事變》,學生分組討論,分別站在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內親美派、親日派的不同立場分析西安事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解決,形成歷史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以形成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下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結合歷史背景,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感受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發(fā)學生真摯的愛國情感。
了解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在民族危機的關鍵時刻,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站在全民族立場上發(fā)動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過程,感受他們強烈、濃厚的愛國情懷,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心,從而形成民族大義重于一切、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了解30年代日軍對華侵略的過程和西安事變的歷史作用;
難點 對比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變化,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四、教學理念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