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教案設計
本課較好的貫徹了新一輪課改所倡導的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個體的想象力,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在合作中體會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等理念,堅決貫徹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爭取達到在積極參與課堂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有較深的感受之目的。
在本課中,教師將在課件和課本劇的幫助下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引導者,而學生在“分組競賽法”的基本形式下,通過閱讀、歸納、想象、表演、討論等環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小組間的合作積分也可體現出本節課各小組成員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質量以及成員間的合作效果。
五、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和考慮:
本課是中國近代史中的揭開抗日戰爭序幕的第一課,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所以信息技術容量大、直觀性的特點在本課的輔助作用應該說比較重要,是本課不可缺少的工具。
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松花江上》的歌曲畫面,將大家的思緒與本課的內容迅速聯系起來,直觀且生動,切入課堂自然,為授課打下堅實的基礎。“九一八事變”的圖片更對事件的學習起到輔助作用,而“西安事變”的錄象短片充分體現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過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1.教師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2.組織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方面的圖片、資料。
3.將學生按座位平均分組。
4.組織學生試演課本劇《西安事變》
2.學生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圖片、資料。
2.排演課本劇《西安事變》
3.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從那個悲慘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教師引導:作為一個東北人,大家在聽這首歌時,有何感言?是否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同學回答略)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教師簡單補充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發生及帶來的嚴重后果,為本課內容的連貫性作好鋪墊。接著,在《松花江上》的歌曲背景下,請大家閱讀課本的第一子目,就自己不明白之處可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和回答出問題者為所在小組加分)
同學在簡單閱讀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很可能在事變發生的背景,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人民的感受方面提出問題,在課堂內大家可以互問互答,解決一些基本的史實問題。
(設計思路:為了讓大家對日本的侵華戰爭有全面的了解,故補充一些關于經濟危機的內容,讓大家樹立大歷史觀的概念。在自己閱讀課本內容的同時,可留給學生自己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對這一歷史史實真正結合歌曲、文字、圖片和自己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大家的互問互答可以引導發散性思維和真正參與課堂的熱情,將同學們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呈現在課堂上。)
教師在課件的輔助下,借助關于事變的圖片,幫助大家對九一八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過程進行還原和梳理,引導學生分析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間、地點、當事者。(屏幕板書)揭示事實真相:到底是誰炸了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由此導出是日本關東軍炸毀了鐵路。(多媒體展示)“日本關東軍密令”。學生歸納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發動的有蓄謀的侵華戰爭。而蔣介石,遇到“鄰居”如此野蠻的對待時,事實上他是怎樣做的?,為加深學生的形象認識,教師可出示《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令》,由此導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這一政策引發的后果,日本是在半年時間內吞并了東北三省的。教師可就同學們最感興趣的問題“蔣介石為什么不抵抗,此時,他在作什么?”以次為線索,由此導出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的圍剿。目的是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從橫向、縱向兩方面把握歷史線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