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教案設計
(設計思路: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在同學基本史實掌握之后,教師在課件的輔助下,將這一歷史事件的深層內容按發展的順序向大家作以介紹,在圖片的幫助下加深印象,并進行問題的橫向、縱向的引深。)
教師引導:東北淪陷后,誰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大家能夠想象出你如果生活在當時,會是怎樣一幅場景嗎?(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這一問題的設計用意在于承上啟下。承上,使學生再次體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啟下,導出東北抗日聯軍和未撤走的部隊留下來繼續抗日的史實,并與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進行對比,借同學們的回答點,同時為下一子目“不朽的民族戰歌”中的抗日救亡運動做一簡單的鋪墊,因為大家的回答中肯定會有反抗的字眼,由此引出下一子目)
(二)不朽的民族戰歌
教師創設情景:日本侵略者在占領東北后,野心繼續膨脹,又將魔爪伸入華北地區。如果拿下了華北,這只“惡狼”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由此導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再次點題。
(請全班同學起立,共唱國歌。)
教師引導:同學們,在今天的課堂上,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大家唱起這首每次升旗都能聽到的歌時,此時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回答略)
教師指出“不朽的民族戰歌”實際上是寓意雙關,一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各界民眾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匯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戰歌;二是聶耳所作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不朽的民族戰歌,激勵著一代熱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成為一面抗日的旗幟。
播放歌曲《義勇軍進行曲》,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相關材料,說明《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背景,簡介作者聶耳。
。ㄔO計說明:學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中,都會聽到這首國歌,在本節課的特殊環境下,讓全班同學齊唱國歌,希望大家能夠體會當時作者的義憤填膺,能同本節課的內容相聯系,從而體會國歌的深層含義。強烈地烘托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個特定的歷史情境,加深學生對“不朽的民族戰歌”的認識。)
。ㄈ┪靼彩伦
1.教師設疑:你們長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個班級中多少會有一些男生想當兵,教師可進一步提問這部分學生,作為軍人的職責是什么?在國家面臨民族危亡的時候,應該怎樣做?而此時身為軍人的張學良、楊虎城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ㄔO計說明:此設計的目的是試圖從心理上把握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的線索,并從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實質上是置民族、國家利益于不顧的賣國政策)
教師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張學良、楊虎城將軍以民族大義為先發動了西安事變。
2.學生表演歷史小品《張學良、楊虎城勸諫蔣介石聯共抗日》。
。ㄔO計說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現雙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場引發的強烈的矛盾沖突必然是不可調和的,為張學良、楊虎城無奈下發動西安事變做了鋪墊)
3.討論:教師指出,西安事變發生后,震驚全國,不同個人、不同國家從各自的立場出發,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代表英、美、日本、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內親美派宋美齡與宋子文、國民黨內親日派何應欽四方力量,要求學生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分析、討論四方力量在西安事變發生后所能產生的反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