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播放關于中國“兩彈一星”研制過程的錄像片,以生動的鏡頭、感人的故事展現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果。
探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兩彈一星”指什么?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國家從研制成功原子彈、導彈到研制成功氫彈所需的時間:
國名
美國
前蘇聯
英國
中國
時間
7年零4個月
4年
4 年零7個月
2年零8個月
通過這個資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國科學家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請同學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學家的杰出代表鄧稼先的情況。
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全班共享。
從鄧稼先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家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當年在經濟困難時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研制“兩彈一星”,特別是“兩彈”根本沒派上用場,你認為有必要嗎?(學生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總結發言)(明確)代表了我國當時科技達到的先進水平,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了國際地位;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國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轉化為強大的國防力量,還要空間技術的支持。請同學們看書,搜尋重要信息:
1970年4月“長征1號”火箭將“東方紅1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教師簡介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發展狀況,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有哪位同學知道,我們在哪一年成功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學生展示搜集到神五、xx年“神六”的情況)
原子彈和航天技術的發展讓中國人不再受恐嚇!而袁隆平使中國人不再挨餓!
學生展示搜集到的關于袁隆平和秈性雜交水稻的資料。教師展示感動中國關于袁隆平的錄像。在此基礎上指出: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今天中國水稻種植面積中,約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雜交產品,每年生產的稻谷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xx年,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項目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種方面提前一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產超過800公斤的目標,這意味著每年又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這個世紀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鞏固小結:
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從我國國防、農業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來看,建國后,我國科技迅速發展,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 [(1)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國優秀科學家的紛紛回國;(3)197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