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中共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共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問題和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鄧小平解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引導學生運用從具體史實中歸納得出歷史結論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整理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安排學生課前收集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文獻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倡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其對歷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2)認識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鄧小平理論是黨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適時激發學生對總設計師的敬愛之情,逐步確立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價值觀。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本節教學應采用探究式、小組合作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找出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其模式為:提出問題—課堂討論—交流反饋—小結。
2.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采用設計圖表教學法,把握本課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十三大上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形成,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史實。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指導地位的確立來展開。關于“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通過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對“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可以采取學生設計大事簡表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的知識體系,概括鞏固知識,培養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說明】框架中的“拓展”指知識內容和教學空間由課內向課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識鏈接”指和課文有關的閱讀。通過廣泛收集、整理和處理有關資料,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