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經濟大危機
(這里可以提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日本為轉嫁危機而加大侵華力度的有關史實,順利的過渡到下面的內容)
三、羅斯福新政(板書)
1、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板書)
形勢需要
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急需尋找出路
個人魅力
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總統。介紹羅斯福生平時,可指引學生閱讀課本“羅斯福總統”畫像下的生平簡介。還可介紹一下羅斯福任總統后在電臺上的“爐邊談論”,以增進學生對羅斯福的感性了解。
羅斯福與農民在一起 宣布新政的海報
2、羅斯福實施新政的目的(板書)
新政的目的:消除經濟危機,穩定社會經濟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3、新政的主要措施、目的(板書)
《國家工業復興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生產的調整,其任務是克服工業生產的盲目競爭所造成的生產過剩現象,減少失業,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觀看課件幻燈片17,視頻:羅斯福新政)
4、其它方面
還有比如整頓金融、調整農業、舉辦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義的是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通過解決失業救濟問題,緩和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從而消除危機。
5、新政的效果
經濟方面:通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經濟得以較快恢復。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會矛盾逐漸緩和。穩定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思維拓展〕
新政的成功實施說明了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這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當時危機,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
第4課 經濟大危機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歷史,包括“一戰”后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及經濟危機在美國的爆發,危機的特點及影響,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關史實。
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危機”的相互交替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認識歷史的能力。從對這次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影響的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
1.資本主義制度有著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穩定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穩定則是絕對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避免的。
3.壟斷資產階級銷毀產品、毀壞生產設備和耕田等行徑,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4.羅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國的盡快恢復,但是新政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生產力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