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針。
2.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和過程。
4.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及在其指導下新中國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萬隆精神”的確切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比較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外交舞臺上真正站起來了。
2.新中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國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稍后又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以堅實的步伐開拓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這五項原則被認為是處理國家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
4.我國參加了萬隆國際會議,并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新勝利。
●教學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學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方針所涉及到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1.講解法。本課內容難度較大,故需教師在講解方面做的多一點。
2.比較法。引導學生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較。從而正確地理解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視輔助法。可以通過放《周恩來外交風云》等紀錄片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
4.故事穿插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錄像帶及相關設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示例一]同學們請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顯示]
一四年四月,朝鮮停戰不久,經中、蘇、英、美、法五大國同意,謀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于四月二十六日召開,美國代表團團長杜勒斯下令,不準同中國代表團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頑固態度對待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中國人員,成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艾森豪威爾麾下的一名將軍,會議開始一個星期后杜勒斯回國,史密斯便擔任代理團長。
會議期間,蘇聯代表團團長莫洛托夫面告周總理,史密斯曾經流露出對美國外交政策不滿,認為美國對中國實行敵對政策是不現實的。周總理對這條信息非常重視。
在某一次會議的休息時間,各國代表都在休息大廳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動走到周總理翻譯浦壽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長)跟前聊天,夸他英語講得好,是地道的美國音。問他在哪兒學的,還說了一些友好的話。浦壽昌將上述情況匯報給總理。總理對這一不尋常的舉動很重視,認為不應該拒絕同美國接觸,即使是美國代表團也不是鐵板一塊。我們不應放棄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機會。總理說:“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們接觸,那明天休息時,我找他談談。”第二天,史密斯見總理走上前時,他急中生智,連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當周總理向他伸出右手時,他很尷尬地用左手握住周總理的右胳臂晃了幾下,避免違反杜勒斯不準與中國人握手的禁令。周總理對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談。日內瓦會議結束時,他主動地在休息廳與周總理交談,微笑著說,會議即將結束,能夠在這里與你相識,感到非常榮幸,中國在這次會議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鮮能夠得到和平。說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開握手。對此外電紛紛作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