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對洋務運動的評價;通過對洋務運動的分析,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發展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老師講解洋務運動的知識重點,難點;組織學生運用分組討論評價洋務運動,通過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學會從圖片等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教學重點:洋務運動的內容
教學難點: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1分鐘)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的沖擊,統治已是風雨飄搖,面對殘酷的現實,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一部分有識之士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近代史的探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洋務運動。
二 洋務運動的過程和內容
首先學生帶著以下問題看總理衙門部分 (2分鐘)
看第一段和小字部分的“自強”的雙重含義,思考洋務運動的含義
從李鴻章的奏折中找出相應歷史信息,思考洋務運動發生的背景條件;
從知識鏈接中從“夷務”到“洋務”的轉變說明了些什么問題。
從對總理衙門的相關介紹找出其職能,影響和地位。
老師問答學生上述問題,通過ppt展示相關內容和答案(10分鐘)
洋務運動的定義:
十九世紀后半期,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尋 求自強振興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發生的背景和條件:
背景:1、西方軍事力量的沖擊
2、借師助剿中的認識
3、寓華西人的勸誘
4、外資的刺激
5、軍購的失敗:阿斯本事件
條件: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外和好局面
2、湘淮軍的成立及地方士紳的支持
3、同治中興,政局穩定。
夷務到洋務反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對洋人觀念的改變,從不對等地位逐漸上升為平等的外交。
總理衙門的職能,地位和影響
職能:主管一切和外國發生聯系的事務
地位:準外交機構;洋務運動最高行政機構
影響:清朝中央機構的半殖民地化,以后逐漸成為清政府另一個綜合性的中樞機構
學生繼續帶著問題看從“自強”到“求富”和京師同文館(3分鐘)
洋務運動前期和后期口號是什么,轉變的原因
洋務運動創辦了哪些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這些工業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