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到總理衙門建立的原因、職權范圍及其作用;能舉例說明洋務運動的內容;能分析說明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能力方面:通過學生自己列表歸納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評價洋務運動,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對總理衙門建立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它的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中國的外交和內政,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4.學法指導方面:通過從正反兩方面分析 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使學生逐步掌握全面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通過閱讀史料,全面地了解洋務運動,可培養學生 論從史出 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重點 總理衙門的建立;洋務運動。 三、教學難點 洋務運動的評價。 四、教學過程(見下表)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媒體
[復習提問]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所面臨的“外患”、“內憂”分別指的是什么?在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沒有垮下來,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持?
[導入新課]
19世紀60年代,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導致了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的興起。
一、總理衙門的建立
[指導閱讀]
回憶舊知識,回答問題。(針對新課提出的問題引起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
插圖
續表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媒體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教材第一自然段及有關插圖,了解總理衙門建立的背景、時間、主要負責人。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補充說明:
總理衙門是應外國人的要求而建立的。
[啟發思考]
總理衙門的職權是什么?外國人借此能達到什么目的呢?
出示示意圖,指導學生按照示意圖提示的線索思考、分析問題。
對學生發言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總理衙門的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內政,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
[指導講解]
出示提示詞:
1861年 咸豐帝 載淳 輔政大臣
慈禧太后 奕䜣 同治
通過課前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垂簾聽政》,了解了有關的歷史知識,啟發學生根據教師所提示的關鍵詞,講述慈禧發動政變的經過和結果。
三、洋務運動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教材的第1、2自然段,了解頑固派與洋務派是怎樣形成的?各自的主張?主要代表人物?
看書第56頁,歸納要點,互相補充發言。
回答要點:時間(1861年);主要負責人(奕䜣)。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讀圖,充分挖掘圖中的知識信息,前后桌同學可互相議論,交流發言。回答:(略)。 (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示意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結合課前所了解的歷史知識,借助提示詞,講述這段歷史,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