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總理衙門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怎樣發動政變的。漢族官僚勢力為什么會擴大。洋務運動的原因、內容及評價。
(二)能力訓練點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評價洋務運動?”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評價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總理衙門的建立,適應了外國侵略者的需要,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中國的外交和內政。
2、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開始了她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總理衙門的建立。洋務運動。
難點:洋務運動的評價。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步驟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對于清政府來講,當時外有侵略者的勢力,內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可謂是內外交困。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卻像一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統治沒有垮下來。問:清王朝沒有垮臺的原因是什么?【內部是靠漢族地主集團的拼命掙扎,外部是靠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極力支持】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必然導致清朝政局的變化。清朝政局的變化,又導致了中國政治舞臺上一次頗有聲勢的運動——洋務運動的興起。
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變動,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板書)一、清朝政局的變動
1、總理衙門的建立
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內就有人主張承認外國侵略者的要求,換取外國的軍事援助,鎮壓太平天國。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設撫夷局,以后又感到這個名稱不合時宜,于1861年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由恭親王奕 等充任辦事大臣。奕 是咸豐的弟弟,因長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結外國侵略者,人們稱為“鬼子六”。
總理衙門的設立,適應了外國侵略者侵略中國的需要,是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鎮壓人民革命的產物。總理衙門最初經營外交、通商、海關等對外事務,以后所管事務不斷增多,職權不斷擴大,凡涉及外國的一切事務,它都要管。對內,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權力機構,而在外國人眼中,它不過是一個為他們辦事的機構,他們經常在總理衙門干涉和指責中國的內政外交,甚至稍不隨意,就咆哮公堂,英國公使就曾做過這樣的事。
〖相傳前清時候,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從邊門送出去。不給他走正門,就是他沒有面子;他既然沒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國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風了。
——魯迅《說面子》〗
這是多么絕妙的諷刺啊!
問:總理衙門建立的影響?【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內政,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19xx年,總理衙門改稱外務部。
(板書)2、慈禧太后發動政變
1861年,在清朝的首都北京,發生了一場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政變。這場政變使慈禧太后上臺垂簾聽政,并把持中國朝政近半個世紀。慈禧太后為什么要發動政變?她是怎樣上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