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
1861年,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佐六歲的載淳,執掌政權。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和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一同被尊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權欲極大的慈禧太后想垂簾聽政,遭到輔政大臣的反對,因而對八大臣極為不滿。為了同輔政大臣爭奪權力,實現自己掌權的野心,決定聯合恭親王奕䜣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政變后,慈禧太后宣布垂簾聽政,任命奕䜣為議政王,改組軍機處,定年號為“同治”。慈安太后生性軟弱,對政治不感興趣,政權實際落入慈禧一人手中。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一方面排除了肅順等八大臣的勢力,同時改組了中央機構,使受外國侵略者賞識的奕䜣等人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上臺后即向外國侵略者表示愿意“借師助剿”,聯合外國力量共同鎮壓太平天國,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起來。從此,慈禧太后開始了對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反動統治。
慈禧太后掌權以后,為了加強統治力量,一方面加緊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另一方面對內更加倚重漢族官僚地主的力量。因此,這一時期,清朝政局變動的又一個方面是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板書)3、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清朝封建統治的主要支柱——八旗兵和綠營軍因腐化墮落而喪失了戰斗力,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從1851年1月到1853年2月,清軍四易統帥,仍未能扭轉潰敗的局面。1853年,當太平軍從武漢沿江而下直逼南京之時,咸豐皇帝束手無策,在朝堂上與群臣相對而泣。此時,卻有一批地位不高又極端仇視農民革命的漢族地主出來辦團練,組織武裝,給太平軍帶來巨大威脅,逐漸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在此形勢下,要維護清朝的統治,就不得不改變過去那種不敢對漢族官員委以重任的慣例。于是,從咸豐帝起,經奕䜣到慈禧太后,開始倚重漢族官僚地主。
前面我們學過了太平天國運動,同學們都知道太平天國最兇悍的敵人就是曾國藩的湘軍。慈禧上臺以后,不僅曾國藩受重用,就連他所舉薦的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漢族官僚也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所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是清朝政局變動的又一個表現。
(板書)二、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王朝內外交困,面對著如何擺脫困境,統治階級內部意見分歧,出現了頑固派和洋務派。在洋務派的推動下,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
頑固派和洋務派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形成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頑固派以“天朝大國”自尊,對世界毫無了解,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反對一切變革,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個集團。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制造船炮,鎮壓人民,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這兩派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要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區別僅在于對待外國事物的態度上。慈禧太后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并且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問:“洋務”是什么意思?【“洋務”指一切外國的和關于外國的事務】“洋務運動”即洋務派為了鎮壓人民,維護封建統治、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的運動。從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