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50年代初期,毛主席還多次強調,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和平共處。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我國同19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7個是鄰國。周恩來總理是新中國外交的參與決策者和直接領導者,遵循毛澤東的上述思想和決策,總結建國后的外交實踐和國際關系史經驗,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9、10月間,中印兩國總理通過外交途徑商定,雙方政府代表就解決中國西藏地方同印度的關系問題12月在北京開始談判。12月31日下午1時,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以駐華大使賴嘉文為團長的印度政府代表團。周總理在友好的氣氛中懇切地說:“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確定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賴嘉文代表印方當即表示完全同意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
[教師強調]中國和印度是亞洲的兩個大國,又是近鄰。兩國都遭受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長期侵略和壓迫,印中兩國人民通過堅持不懈的斗爭都取得了獨立。新中國成立后,印度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印兩國取得獨立的方式不同。建國后采取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也不同。特別是西方殖民主義造成的中印之間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阻礙了兩國關系的發展。中國曾多次表示兩國間的問題可以在和平共處原則上通過談判解決。這一次印度代表團到北京,經過4個月的充分協商,雙方于1954年4月29日達成并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寫進了該協定的序言,成為指導兩國關系的準則。
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寫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訪問了印度、緬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會見來訪的尼赫魯,12月,毛主席兩次會見來訪的吳努,都闡述了五項原則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內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復說明,大小國家應一律平等,自己國家的事,別國不得干涉,等等。總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提出后,經中印緬三國的倡導,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40年來的實踐表明,五項原則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
[教師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說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鋒芒初試的話,那么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求同存異”的提出,及時扭轉會議的方向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們來看萬隆會議的具體內容。
[板書]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1.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課本中找出相關的對萬隆會議背景的描述。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55年,眾多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教師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嚴重削弱,世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亞非地區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亞洲首先沖破了殖民體系的枷鎖,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相繼獨立,朝鮮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國人民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勝利。亞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舉行反帝武裝斗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沉睡的非洲”已經覺醒。到萬隆會議召開的前夕,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不甘心自己在亞非地區的失敗,特別是戰后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感到亞非形勢的變化對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是一種威脅。為此,它在朝鮮戰爭后繼續奉行實力政策,加緊在遠東和東南亞制造新的緊張局勢,并公開插手印度支那事務。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爾以多米諾骨牌一個倒、倒一片來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勢,鼓吹美國必須介入印度支那以頂住所謂共產主義的攻勢。杜勒斯更認為,印度支那的丟失很可能會造成美國全球戰略中整個遠東陣地的崩潰。1954年9月,在美國一手策劃下,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軍事同盟——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嚴重破壞了日內瓦協議給東南亞地區帶來的緩和形勢。美國利用這個組織把冷戰正式引進了東南亞地區。在此期間,美國不僅通過它的軍事集團來“遏制”新中國,還同中國臺灣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公開在我國臺灣地區進行戰爭挑釁。一年以后,在美國的策劃與支持下,旨在鎮壓中東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美國通過“巴格達條約組織”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體系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月形軍事同盟條約網。此外,美國還積極推行“第四點計劃”,加緊向亞非國家進行滲透。美國的所作所為,嚴重威脅亞洲新興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將導致殖民主義的東山再起。在這種形勢下,新興國家進一步認識到相互支持,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必要性。為了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他們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排除外來勢力,緩和亞洲的緊張局勢。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從本國的實際利益出發,認為避免卷入冷戰的漩渦對己更為有利,決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總理尼赫魯說了一句形象的話:“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正是在這些思想指導下,亞洲國家之間的橫向聯系加強了,一些國家開始同中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1954年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在亞非國家和平中立傾向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經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如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