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轉折(通用6篇)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1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課前分組通過訪問長輩們,收集農業合作化時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 水平;和改革開放以來長輩們對親歷生活轉變的口述資料,整理口述資料,使學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惜。設置問題導入新課和本節課主要內容,引起學生注意,通過講述故事和視頻充實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了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培養學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識圖、填圖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通過了解鄧小平的事跡,總結學習他身上的優秀的品質;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
經濟特區和經濟開放區
教學難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地位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方法
口述史料證明法
學生討論分析方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
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的新聞報道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們為什么要將十一屆三中全會 稱為偉大的歷史轉折呢?這次會議后,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5課內容。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板書)
【講授新課】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板書)
(一)鄧小平(板書)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師提問:這首歌是在歌頌誰呢?歌頌這位偉人的什么功績呢?(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介紹鄧小平“三起三落”的經歷,請學生回答: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鄧小平優秀的品質?
(二)十一屆 三中全會的背景(板書)
播放視頻《事實求是》,教師簡略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危害。
領域 危害性
政治 黨的組織和國家政權遭到極大削弱,大批干部慘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
經濟 國民經濟損失近5000億元。
教育 教學無法正常進行。
文化 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巨大破壞。
思想 極端個人主義、宗派主義等嚴重泛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遭嚴重毀棄。
讓學生形成以下認識:“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國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當時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二個凡是”的方針的提出引起了全國人民 的不滿,于是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回答說一說,教師進行補充。
(過渡)十一屆三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重新確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這次會 議之后我們的國家發生來了哪些巨大變化呢?
二、農村的改革之路(板書)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板書)
播放視頻《蘇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02頁小字內容和“小資料”,學生討論回答“說一說”,和以下幾個問題:
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誰所有,是國家還是農民?
2.農民是否能夠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土地?
3.農民的積極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組派學生代表講述整理好的口述資料,教師總結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一步步變化,引導學生得出珍 惜現在幸福生活的結論。
(過渡)如果說對內改革是立國之本,那么對外開放就是強國之路,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 也開始起步了。
三、對外開放(板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后,人們開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創辦經濟特區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顯示地圖,閱讀 課本內容找 出:
(一)四個經濟特區1980年(板書)
(二)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板書)
(三)經濟開放區1985年(板書)
(四)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板書)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明確區分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放區的概念,導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回憶課堂所學內容,學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時間學生做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 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
板書設計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鄧小平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
二、農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三、對外開放
(一)四個經濟特區1980年
(二)沿海開 放城市 1984年
(三)經濟開放區1985年
(四)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2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知識
與
能力 掌握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騰飛情況,根據史實分析、歸納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作用。
過程
與
方法 指導學生分組收集和觀看能夠反映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前后面貌的錄像、圖片等,直觀形象地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提高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指導學生讀《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地理笵圍,進一步認識中央政府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認識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轉折。中國共產黨及時總結經驗,高瞻遠矚地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完全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
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強國之路。
重點:真理標準 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難點: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講授法和談話法。由于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對這二十余年的歷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缺乏相應的系統的理論知識,所以在授課過程中以講、談結合為好。在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方面,以講為主;而對于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的知識點方面則以談話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導入新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三年社會主義改造,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設本國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由于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正確的理論指導,走過了一些彎路。尤其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撥亂反正中,終于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內容】
一、偉大的戰略決策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師:為什么展開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生:第一,"為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左’的錯誤".第二,當時中央領導人提出的"兩個凡是"的觀點,打著維護毛澤東思想的旗號,維護個人崇拜,實質是堅持"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
師:"兩個凡是"一提出,就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抵制.1977年4月,鄧小平給黨中央的信中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一場什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的最終結果怎樣?
生: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師:性質是什么?
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從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
師:這次討論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生: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馬克思注意的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準備.
師:給學生補充有關實事求是的資料。(據《資治通鑒》載:西漢“河間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以金帛招求四方善書,得書多與漢朝等。”意思是說,劉德作學問,特別注重搜集和研究歷史資料。這是實事求是的最早出處。劉德,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兄,他收藏古籍的原則是“實事求是”,即“務得其實,每求真是也。”這就是實事求是的本義。唐代史學大師顏師古,把“實事求是”四個字釋意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就是務必取得事實根據,逐一探求真實的結論。到了宋代,湖南長沙創建了一個書院,名字叫岳鹿書院,素稱人才薈萃之地,曾出了不少著名哲學家和知名學者,書院講堂的正上方掛有書寫“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匾額,把“實事求是”作為書院的辦學的宗旨、院風。毛澤東同志早年曾多次住在岳鹿書院從事主編《湘江評論》等革命活動,所以實事求是這種學 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整個中國古典文論的傳統解釋來看,“實事求是”是對嚴謹治學學風的概括,本非哲學命題。毛澤東最早在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共產黨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在1941年5月《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對實事求是的定義做了明確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是”就是客觀事物內部的規律性)
2.十一屆三中全會
最好課前找一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 錄像,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受這次重要的會議。[來源:第一范文網]
師: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會。其偉大意義就在于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決策,使中國從“左”的陰影中走出來,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認識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一些會議,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策奠定了基礎。
生:閱讀教材內容,指出在全會召開之前,中央召開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
師:這個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的遺留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思想。
師:這個講話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生: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指導思想。
師: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都做出了哪些重大決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括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
生:首先,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師: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沖破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解放了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從而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重新確立起來,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正是以這條正確的思想路線為指導,我們黨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深刻地總結了歷史經驗和教訓,分清了歷史是非,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生:其次,確定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
師:全會實現撥亂反正并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引用鄧小平 的話:今后,政治路線已經解決了,看一個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于領導,領導得好不好, 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么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條戰線的各級黨委的領導,也都要用類 似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離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鄧小平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今后主要的政治任務。
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還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生:提出改革開放。
師: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哪些重大決策
二、改革開放的提出
1.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
師: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生: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大力提高發展生產力.
師: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大力提高發展生產力例如,改革單一的所有制結構,改革過于集中的經濟決策結構和統得過死的計劃經濟體制,改變分配制度上"吃 大鍋飯"的平均主義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社會生產力 ,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師: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生:議論后回答,教師指出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師: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生: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
師: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權限和責任,減少會議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認真實行考核、獎懲、升降等 制度。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干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充分發揮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普遍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2.對外開放
師:對外開放的原則是什么?
生: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遵循平 等互利的原則。
師:對外開放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快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師:全會還決定調整國民經濟,加快農業的發展。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
師:這些年來受了嚴重的破壞,目前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堅決地、完整地執行農林牧副漁并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我國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全會提出了當前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經濟措施。為此全會還提出了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和降低農用工業品銷售價格等各項措施。
3.歷史意義
師:正是由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這一系列重大決策,從而使中國的命運發生了大轉折。請同學們結合具體的史實、參照教材中的評論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生:閱讀課本后,概括出:第一, 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 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第二,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第三,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
師:這次會議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揭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逐步開辟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從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課后研討】
有人認為:“ 過 去人們對市場經濟的姓‘社’姓‘資’有疑問,這個問題在鄧小同志南方講話和十四大上已經解決了 。現在姓‘社’姓‘資’的問題進一步深入到姓‘公’姓‘私’的問題上來。目前姓‘公’姓‘私’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對目前所有制的結構和實現形式的不同認識”。你是如何認識所有制結構的姓‘公’姓‘私’的問題?結合你所學的知識和查找有關資料,在課下就此問題與感興趣的同學交流一下。
思路:鄧小平曾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對于姓‘公’姓‘私’的問題的判斷,應該按‘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來統一認識,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課小結】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個時期,由于能夠正確地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軌道上來,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而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的新起點.中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教后記: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3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課程標準:
1、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轉折。
2、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這次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形成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次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揭開了新篇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黨的xx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內容標準通過“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頒布使學生了解這一歷史過程。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了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及歷史意義;
3、了解全面展開的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情況 ;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收看、調查走訪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比較辨證分析歷史事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實踐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國家在統一大業、統戰、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系
三、課前準備
1、教師: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制作教學課件
2、學生:
(1)課前預習,收集相關資料、圖片(2)調查、訪問經歷過“*”的人,了解*前后的變化(3)結合政治課內容,談談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展
3、教具:電腦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1、 教師教法:活動法,課堂討論法
2、學生學法:小組合作,社會調查,學會收集整理資料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 北京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思想準備)
2、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 重大意義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 平反冤假錯案
2、全國立法工作的加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部)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結合政治課所學的法律知識,說一說提高法制觀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變化?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4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學生課前分組通過訪問長輩們,收集農業合作化時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 水平;和改革開放以來長輩們對親歷生活轉變的口述資料,整理口述資料,使學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惜。中考資源網設置問題導入新課和本節課主要內容,引起學生注意,通過講述故事和視頻充實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知識與技能】了解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了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培養學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識圖、填圖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通過了解鄧小平的事跡,總結學習他身上的優秀的品質;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和經濟開放區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地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口述史料證明法學生討論分析方法教學媒體幻燈片視頻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結構與過程【新課導入】同學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的新聞報道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們為什么要將十一屆三中全會 稱為偉大的歷史轉折呢?這次會議后,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5課內容。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板書)【講授新課】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板書)(一)鄧小平(板書)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師提問:這首歌是在歌頌誰呢?歌頌這位偉人的什么功績呢?(學生回答)教師講述介紹鄧小平“三起三落”的經歷,請學生回答: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鄧小平優秀的品質?(二)十一屆 三中全會的背景(板書播放視頻《事實求是》,教師簡略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危害。
領域
危害性
政治黨的組織和國家政權遭到極大削弱,大批干部慘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
經濟國民經濟損失近5000億元
教育
教學無法正常進行
文化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巨大破壞
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宗派主義等嚴重泛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遭嚴重毀棄。讓學生形成以下認識:“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國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當時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二個凡是”的方針的提出引起了全國人民 的不滿,于是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 板書指導學生閱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回答說一說,教師進行補充。(過渡)十一屆三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重新確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這次會 議之后我們的國家發生來了哪些巨大變化呢?二、農村的改革之路 板書(一)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板書)播放視頻《蘇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02頁小字內容和“小資料”,學生討論回答“說一說”,和以下幾個問題: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誰所有,是國家還是農民2.農民是否能夠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土地?3.農民的積極性是否得到提高?各組派學生代表講述整理好的口述資料,教師總結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一步步變化,引導學生得出珍 惜現在幸福生活的結論(過渡)如果說對內改革是立國之本,那么對外開放就是強國之路,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 也開始起步了。三、對外開放 板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后,人們開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創辦經濟特區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顯示地圖,閱讀 課本內容找 出:(一四個經濟特區1980年(板書)(二)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板書)(三)經濟開放區1985年(板書)(四)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 板書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明確區分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放區的概念,導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回憶課堂所學內容,學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時間學生做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 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板書設計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一)鄧小平(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二、農村的改革之路(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對外開放(一)四個經濟特區1980年(二)沿海開 放城市 1984年(三)經濟開放區1985年(四)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5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是中國現代史內容標準的重點。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建國后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偉大轉折,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從沿海經濟特區建立,到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以及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逐步推進,黨和人民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鄧小平理論,這一切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課程標準:
1、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這次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形成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次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揭開了新篇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黨的xx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內容標準通過“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頒布使學生了解這一歷史過程。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了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及歷史意義;
3、了解全面展開的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情況 ;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收看、調查走訪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比較辨證分析歷史事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實踐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國家在統一大業、統戰、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系
三、課前準備
1、教師: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制作教學課件
2、學生:
(1)課前預習,收集相關資料、圖片(2)調查、訪問經歷過“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變化(3)結合政治課內容,談談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展
3、教具:電腦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1、 教師教法:活動法,課堂討論法
2、學生學法:小組合作,社會調查,學會收集整理資料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 北京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思想準備)
2、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 重大意義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 平反冤假錯案
2、全國立法工作的加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部)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結合政治課所學的法律知識,說一說提高法制觀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變化?
偉大的歷史轉折 篇6
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內容]
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所學內容,培養從宏觀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能力。
(2)通過“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的方的討論,培養學生個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品質。
(3)通過訪談前輩的活動,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讓學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論問題,認識真理標準討論和鄧小平講話的深遠意義。
(2)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由“文革”動亂到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轉折。
(3)學習用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去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學習比較思維的方法,學習從歷史史實歸納歷史特征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知以鄧小平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糾正錯誤的偉大胸懷和敢于創新的開拓精神。
(2)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途徑。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十一屆三中全會。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導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提問: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大革命”的有關內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開始?哪一年結束?在學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xx年是動亂和災難的xx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邁入了一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導入新課
一,真理標準討論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人們有怎樣的要求?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你對此有何評價?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指出:當時人們要求平反冤假錯案,糾正“文革”錯誤,而當時中央領導人卻繼續堅持“左”的錯誤,經濟上急躁冒進,造成嚴重的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政治上指出“兩個凡是”的方針,不愿糾正“文革”的錯誤。
提問:什么是“兩個凡是”?“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亦可進行討論。教師講評指出:這是在繼續維持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是搞教條主義,不利于撥亂反正和開創新局面。教師可結合重點難點分析進一步拓展。
提問: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實踐?這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學生回顧政治學科知識進行思考討論。
提問:為什么要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后講評?
(1)理論上撥亂反正的需要;
(2)堅持實踐標準,能破除迷信和個人崇拜,解放思想;
(3)有利于政治上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
提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強調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問:真理標準討論有何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歸納:
(1)理論上撥亂反正;
(2)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3)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解放了思想;
(4)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提問:鄧小平在批“兩個凡是”中有何重大貢獻?幫助學生歸納:(1)提出要完整準確地對待毛澤東思想;(2)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鄧小平在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什么為題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后,可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主要內容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什么時候召開?主要內容有哪些?指導學生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進行歸納。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怎樣的改革開放總方針?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兩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對內改革的目的和具體政策的設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內容和目的。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在組織上是怎樣進行撥擾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為什么說十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第三段小字內容并加以適當闡釋。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如何?為什么說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小結]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時,當時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繼續堅持“左”的錯誤,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提問:鄧小平是怎樣批“兩個凡是”的?真理標準討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個運動有何意義?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以什么題目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意義何在?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意義如何?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