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空中飛行的動物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3、制定并實施計劃。
4、得出結論
師云霄h從從從廣告詞“我要飛得更高”導入飛翔是人類早有的夢想。直到一百多年前(19xx年),人類才借助飛機實現了飛行的夙愿,然而自然界中會飛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后來是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它們既是哺乳動物,又適于飛行。多媒體展示幾種飛行的動物,講述能在空中飛行的動物較生活在水圈、巖石圈中的動物,可跨越更大的空間,擴大生存環境的范圍。
師:你所觀察到的當地常見鳥類有哪些?
師講述:全世界現存鳥類約有156個科,9000余種,我國有81個科(占51.9%),1186種,占世界鳥類總數的13%,就鳥的種類而言,巴西有種,秘魯有1678種,哥倫比亞有1567種,我國緊接其后名列第四,比多鳥的國家——印度還要多,超過整個歐洲、整個北美洲、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少數的鳥不會飛行之外,絕大多數的鳥都善于飛行。
師問:飛行對鳥類生活有何意義?
師展示幾種鳥的飛行姿態。
提問:遷徙的鳥可飛越千山萬水,甚至能從北半球飛到南半球。鳥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飛行能力呢?
師演示:薄紙和用薄紙疊成的紙飛機在空中飛行的狀態,讓學生觀察它們飛行時間的長短。這對探究鳥的飛行有什么啟示?
師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你的假設是什么?
師講:假設作出后,要通過設計實驗來檢驗。
師問:我們怎樣設計實驗呢?
師啟發引導:實驗設計應具有可操作性。探究鳥為什么能飛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觀察鳥的形態結構是否具備適于飛行的特點,不失為一種直觀而且簡便易行的方法。
師:展示有關鳥的外形、翼和羽毛、胸肌、骨髂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提示的問題(多媒體呈現),巡視、引導。
1、鳥類的體形是怎樣的?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2、鳥類在飛行中起主要作用的羽毛及其特點,排列是彼此重疊還是相互間留有空隙?為什么?鳥的翅膀呈什么形態,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3、鳥的胸肌與其它部位的肌肉相比,發達程度如何?
4、鳥的骨骼有何特點?從胸骨特點與其上附著的肌肉聯系起來考慮,你會作出怎樣的推測?
師講述:假設不能全通過觀察來檢驗,除了觀察、調查、動手實驗外,閱讀分析已有的資料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
師展示課本提供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鳥類除形態結構外與飛行相適應的其它特點。
師講述:動物對環境的適應除了有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的適應外,還有生理方面和行為方面的適應。
師:通過實驗你得出的結論是?
針對學生歸納情況適當補充。
腦海中浮現昆蟲、鳥、蝙蝠等會飛行的動物。
生答:家鴿、燕子、麻雀、喜鵲、烏鴉、斑鳩、鸚鵡、貓頭鷹、老鷹、錦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