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生物進化的歷程1
第2節生物進化的歷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化石。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能力目標:1、通過對化石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培養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科學的設想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關目標:1、結合我國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與生物和諧相處的教育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教學重難點:1、 重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2、 難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么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為什么生物會不斷發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 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么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為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 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跡、遺物化石等。 為什么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于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么問題? 【小結】(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二、生物進化的歷程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于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后,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1.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復雜,較為高等,最后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么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復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1. 動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采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2. 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并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 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