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教學設計
第二節 細 菌
教學目標
1.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 通過將細菌的細胞結構和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鍛煉收集信息、分析推測的科學能力;
3. 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操作步驟,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分析能力,認識到科學發展離不開實驗技術的進步,更要依靠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的繁殖方式。
2.難點:細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
課前準備
1.有關細菌的掛圖
2.學生準備有關細菌發現的材料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從小我們的爸爸、媽媽在我們吃飯前,總要嘮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細菌會跑到你的肚子里去’。那時,我想同學們可能就對細菌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但細菌究竟長的什么樣?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介紹細菌發現和研究的三個故事
學生:第一個看到細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學家,而是荷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的管理員,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從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鏡,他磨制的鏡片可以將物體放大200到400倍。用這些鏡片,列文虎克觀察了很多東西,他將觀察到的景象繪制成圖畫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從這些圖畫中人們第一次認識了各種形態的細菌,英國皇家學會還選舉他做會員,相當于我們的科學院院士。
學生: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細菌是從那里來的。人們觀察到腐爛的牛肉湯里有很多細菌,就認為細菌是從肉湯里自然而然產生的。意大利的斯巴蘭扎尼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幾個玻璃燒瓶,把它們刷洗干凈,灌進肉湯。把瓶頸放在火上燒,玻璃融化在一起,將瓶口死死封住。這樣一來,不管多么小的細菌也休想鉆進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個多小時,殺死了肉湯中的全部細菌。幾天之后,肉湯沒有變質,證明了細菌是從空氣中進入肉湯里的?墒怯械纳飳W家質疑說: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氣中某些化學物質完成,斯巴蘭扎尼隔絕了空氣,就破壞了生物“自然發生”的條件,因此沒有微生物生出來。這樣的疑問聽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學生紛紛點頭同意)
學生:1860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終于設計出了一個新的實驗,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向上;而將第二個燒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頸,不是將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長,彎曲成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燒瓶都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直至四年后,第二個曲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
巴斯德解釋說,因為第一個燒瓶是頂端開口,懸浮于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頸直達液體,微生物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生長發育,于是引起了肉湯的變質。第二個燒瓶雖然也與空氣相通,但瓶頸拉長彎曲,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僅僅落在彎曲的瓶頸上,而不會落人肉湯中生長繁殖引起腐敗變質。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實驗贏得了輿論的一致支持,后來,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獲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稱為“微生物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