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學設計
章 節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題目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2、學生情況
本節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5班,屬于初二年級的中等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難點: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選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舉例并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標
(1) 通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 通過小組探究、收集資料、匯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 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1)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 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分組查閱、整理資料,有助于他們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親自動手制作發酵實驗、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學匯報結果,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整個過程都在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方法(方式)與學習方法
新授課型、小組討論與探究
五、教學媒體選擇
老師:自制的powerpoint課件,準備的面包。
學生:自制的演示發酵實驗裝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與其相配的powerpoint課件;食品保存方法的powerpoin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