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精選4篇)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篇1
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 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
2、 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3、 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二、重點和難點
1、 引導學生概括出陸地上的動物適于環境生活的特點;
2、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與思考等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課前準備
學生:制作觀蟲器,并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搜集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等資料;
教師:搜集有關陸地動物生活環境的圖片;準備各種陸地環境中的動物活動的錄像資料;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所實驗。
四、課時分配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二、蚯蚓
實驗:觀察和飼養蚯蚓
環節動物的主要持征: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兔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1、 觀察并說出陸地各種環中的動物以及它烏的運動方式并進行想像。
2、 觀察各種陸地環境中的動物活動的錄像片,并進行描述。
3、 對比總結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顯著不同。
4、 觀察分析課本上的圖片資料,討論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環境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
1、 各小組描述采集蚯蚓的環境,介紹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外部形態。
3、 對比觀察蚯蚓的運動。
4、 歸納蚯蚓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并進一步概括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1、 觀察有關免的生活的錄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觀察兔的運動并測量其前后肢的長度。
3、 觀察比較兔和狼的牙齒。
4、 觀察兔的內部結構。
歸納出陸地動物適應環境的主要特點,并概括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組匯報調查和搜集的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等資料,結合課本大熊貓的有關資料分析出保護動物棲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5、 提示、補充、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圖片。
6、 出示錄像資料及觀察的問題。
7、 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推測和概括。
8、 鼓勵學生列舉實例,分析討論,歸納概括。
1、 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描述蚯蚓的運動情況并分析原因。
2、 引導學生結合水蛭和沙蠶對環節動物的特征進行歸納概括。
1、 引導學生回憶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觀察,分析出體溫恒定的原因。
2、 鼓勵學生推測想像兔的前后肢與運動方式的關系。
3、 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兔和狼的牙齒的不同之處,分析原因。
4、 提出觀察探究的問題。
補充、引導。
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 教育。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篇2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識別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能夠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陸生動物類群、懂得一些簡單的分類學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比較水、陸環境的不同,培養學生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倡導學生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關愛生命”活動,使學生能應用生物學知識嘗試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各類陸生動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五彩繽紛的自然界生機盎然、千姿百態,使學生能確立熱愛自然的情感態度。
2.通過對大熊貓等稀有、珍貴動物的學習,使學生對野生珍貴稀有動物產生關注之情,讓學生知道有些動物已經瀕臨滅絕,喚醒學生保護稀有動物的意識。
3.通過對大熊貓等珍貴稀有動物棲息地學習,使學生關注動物棲息范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并要與不法行為作斗爭。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學方法
演示法、歸納總結法、啟發式教學法、談話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1)多種陸生動物生活片斷的光盤或影像資料或教學軟件。
(2)不同類群代表動物的干制標本或凈制標本。
2.學生準備:(1)家養寵物或陸生動物圖片。
(2)瓶裝小活魚,每組一尾。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總結,實驗導入]
教師用談話式和組織學生做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對水生環境進行總結,進而引出陸生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如下引課。
教師:請各小組將本組準備小魚拿出來,放在課桌上,觀察魚的活動,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小魚不能“站立”了。
學生:小魚不能吃東西了。口與鰓不停地閉合。
學生:小魚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教師: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如果長時間把魚放在外面,魚會怎樣呢?
學生:不能呼吸死了。
教師:對,這就是俗話說的“魚兒離不開水”的道理。那么,現在大家來思考,水給了魚兒什么?
學生:水能讓魚兒“站”在水中。
學生:魚在吞水呼吸的同時,也把食物吃進去了。
學生:水里有魚需要的氧氣。
……
教師:很好!大家說得非常好!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投影片總結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原因。同時,要提醒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學語言描述生物學現象,請大家對照投影片上的內容,看自己哪一點說得不好。投影內容如下:
1.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餌料。
2.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溶解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水中晝夜溫差不大,對動物來說是一種溫和的環境。
4.水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教師:與水生動物相比,陸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呢?現在,請大家看一段錄像內容。
[觀看錄像,推進新課]
教師播放有關多種陸生動物生活片斷的錄像內容或光盤。
觀看錄像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學生只看“熱鬧”,不看“門道”。
根據片中具體情節,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列舉片中出現的動物,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積極參與意識;其次,讓學生描述片中出現動物的生存環境,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陸生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師生可進行如下活動,以突出本課時重點。
教師:現在,每組選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一下討論結果,還是老規矩,按從第1組到第12組的順序。
第1組:我們組的討論結果是陸生環境沒有水,所以,陸生環境干燥……
第2組:陸生環境中的氧氣以氣態存在,而水生環境中的氧溶解在水中……
第3組:……陸生環境缺少了水的浮力。
……
每一組的回答都不可能全面完善,但教師應及時給予激勵評價。對不足之處,教師應給以啟發,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探索思考、不斷鉆研的意志品質。之后,根據學生回答,與水生動物相比引出陸生動物適應陸生環境的特征。
[組織討論,突破難點]
教師:剛才,大家比較水、陸環境的差別,上節課我們對生活在水中的動物——魚適應于水中生活的動物的特點進行探究。現在,請同學們思考:生活在水中的魚有鰓可吸入水中的溶解氧,解決了它的呼吸問題;水的浮力又解決了它的支撐體重的問題;水中還有足夠的餌料在它吞吐水的時候被攝入體內,等等;那么,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怎么解決它的食物問題、呼吸問題、支撐體重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問題呢?
學生:我知道,它有腿,能站。
學生:它有嘴,能吃東西。
學生:它有鼻子、氣管,還有肺,能呼吸。
……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這時,教師應及時抓住契機,給予激勵和評價,并對學生回答中的不準確語言給予糾正,引導學生能夠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描述生物學現象和生物學事件,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例如:上述學生回答中的“它有嘴”這種說法,教師應及時告知:嘴是生活中的語言,生物上應該說口。
學生的回答還很不系統。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經過學生的討論,是可以得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答案的。這樣,使學生認識與人合作,團結互助有利于自身成長的人生態度。討論完畢,小組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匯報交流情況,教師應課前備好的投影片內容適時、逐條打出,在充分肯定學生討論結果的基礎上,再給予更準確、更科學的語言對學生加以引導,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的投影片內容如下:
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征: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于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這是支撐體重和奔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了水,變得干燥,出現了外骨骼、角質鱗片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4.陸地環境復雜、危險四伏,出現了非常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外界刺激做出靈敏、迅速的反應。
5.陸地環境沒有水的溫和,晝夜溫差很大,出現了恒溫動物。
[鞏固重難點,順引新知識點]
教師再次釋放有關多種陸生動物生活片斷的錄像內或光盤。不需教師插話,相信學生這次觀看錄像是會從重難點角度去感受畫面內容的。然后,教師從中選出陸生的無脊椎動物和陸生脊椎動物,讓學生觀察二者區別辨認陸生動物類群,使學生能舉例說出各類群的代表動物。教師還應從中選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畫面,引發學生保護動物及動物棲息地的情感。
[鞏固練習]
一、看誰選得對
1.下列屬于真正陸生脊椎動物的是
a.大鯢 b.蚯蚓 c.蝗蟲 d.壁虎
答案:d
2.完全用肺呼吸的動物是
a.蜥蜴和蟾蜍 b.壁虎和蜥蜴
c.龜和大鯢 d.蛇和青蛙
答案:b
3.昆蟲的外骨骼的作用是
a.支撐身體 b.適應陸地生活
c.防止敵害捕殺 d.有利于飛行
答案:b
二、觀察與思考
1.你發現了嗎?許多陸生動物都有與環境及其相似的體色。這對動物有什么好處?
答案:適應陸地環境,起到了防御、保護的功能。
2.摸摸貓、狗、兔等的身體,都有熱乎乎的感覺,這對它們適應陸地生活有什么好處?
答案:這些動物都是恒溫動物,也都是適應環境的表現,抵御晝夜溫差對它們造成的可能的傷害。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一、水生環境與陸地環境的區別
二、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特征
1.體表被鱗、甲或體表有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保溫
3.有發達的氣管和肺——吸入氣態氧
4.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對刺激反應靈敏
5.有發達的肌肉和四肢——支撐體重、迅速奔跑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篇3
一、 教學目標
1、 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
2、 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3、 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二、 重點和難點
1、 引導學生概括出陸地上的動物適于環境生活的特點;
2、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與思考等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 課前準備 學生:制作觀蟲器,并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搜集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等資料;教師:搜集有關陸地動物生活環境的圖片;準備各種陸地環境中的動物活動的錄像資料;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所實驗。 四、 課時分配 三課時
五、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一、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二、蚯蚓實驗:觀察和飼養蚯蚓環節動物的主要持征: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兔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動物棲息地的保護1、 觀察并說出陸地各種環中的動物以及它烏的運動方式并進行想像。 2、 觀察各種陸地環境中的動物活動的錄像片,并進行描述。 3、 對比總結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顯著不同。 4、 觀察分析課本上的圖片資料,討論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環境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 1、 各小組描述采集蚯蚓的環境,介紹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外部形態。 3、 對比觀察蚯蚓的運動。 4、 歸納蚯蚓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并進一步概括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1、 觀察有關免的生活的錄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觀察兔的運動并測量其前后肢的長度。 3、 觀察比較兔和狼的牙齒。 4、 觀察兔的內部結構。歸納出陸地動物適應環境的主要特點,并概括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各小組匯報調查和搜集的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等資料,結合課本大熊貓的有關資料分析出保護動物棲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5、 提示、補充、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圖片。 6、 出示錄像資料及觀察的問題。 7、 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推測和概括。 8、 鼓勵學生列舉實例,分析討論,歸納概括。 1、 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描述蚯蚓的運動情況并分析原因。 2、 引導學生結合水蛭和沙蠶對環節動物的特征進行歸納概括。 1、 引導學生回憶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觀察,分析出體溫恒定的原因。 2、 鼓勵學生推測想像兔的前后肢與運動方式的關系。 3、 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兔和狼的牙齒的不同之處,分析原因。 4、 提出觀察探究的問題。 補充、引導。 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 教育。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篇4
第二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3、強化“生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概括出陸地上的動物適于環境生活的特點;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 ,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并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陸地動物生活環境的圖片;準備各種陸地環境中的動物活動的錄像資料;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的實驗。
學生:制作觀蟲器,并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搜集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等資料;
【課時分配】:三課時
【教學過程】:
師: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善于動腦是我們學好生物學的重要方法,接下來請你們仔細觀察下面的錄像(教師出示陸地環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看到了哪些動物?描述一下它們各自的生活環境及運動方式。
生1:金絲猴攀援在樹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躍,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頇鶴在引吭高歌,獵豹在奔跑,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老虎在行走……
師:你們還能說出陸地上其他動物及其生活環境嗎?
生1:兩棲動物青蛙垢幼體蝌蚪生活在水中,成體過著水陸兩棲的生活;
生2:沙漠中行走的駱駝;草原上的綿羊……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陸地生活的動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動物,地下穴居的動物,水陸兩棲的動物,能在空中飛行但需要在陸地上棲息活動的動物,它們都是陸地生活的動物,都是與各自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那么你們知道陸地環境與水環境相比有哪些不同點嗎?(學生分組討論質疑)
生1:陸地環境比較干燥,濕度較小;
生2:陸地環境的晝夜溫差比較大;
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
生4:陸地環境中有氣態的氧;
生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師:那么陸地生活的動物有哪些結構特點與這樣的環境相適應呢?(分小組觀察討論)
生1:陸地動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爬行動物一般具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具有外骨骼等。
生2:陸地動物一般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于覓食和御敵。
生3:除蚯蚓外,陸地動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如:昆蟲的氣管和兔的肺。
生4:陸地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做出反應。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陸地動物的形態結構特點都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下面我們以蚯蚓和家兔為例進一步探究。
師:課前你們是在什么環境中找到蚯蚓的?
生:濕潤的土壤中,有機物豐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溫度的土壤中……
師:你們各小組是怎樣飼養觀察蚯蚓的呢?下面請各小組匯報一下。
生1:紙箱里的土壤中飼養(一邊濕土,一邊土壤干燥)
生2:按照書本上介紹的方法制作觀蟲器飼養,具體做法是:兩個套在一起的塑料瓶,在里面的塑料瓶壁上扎上一圈能使蚯蚓穿過的孔洞,內圈盛放濕土,外圈盛放比較干燥的土壤,觀察蚯蚓的活動區域。
師:你們觀察的結果如何呢?說明了什么呢?
生1:蚯蚓適于生活在濕潤的、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生2:蚯蚓鉆到盛放濕土的塑料瓶中。
師:蚯蚓有哪些特點與環境相適應呢?各小組各取一條活蚯蚓,根據書上的提示設計探究的提綱。(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補充)
各小組討論的探究計劃歸納如下:
(1)觀察描述它的體形,身體是否分節;
(2)用手觸摸感覺蚯蚓的體節腹面處,并進一步用放大鏡觀察;
(3)如何區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生1:蚯蚓的身體是圓長形,身體分為許多體節;
生2:觸摸蚯蚓的體節腹面處有粗糙的感覺,這是剛毛,它在運動時起到協助作用。
生3 :靠近環帶的是身體的前端,遠離環帶的是蚯蚓的后端。
師:右手觸摸蚯蚓的體壁,是否感覺有粘液?知道為什么嗎?
生1:有粘液可能與蚯蚓的呼吸有關。
生2:蚯蚓是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
師:對,體壁干燥的蚯蚓會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們現在知道為什么在實驗的過程中要使蚯蚓的體表保持濕潤了吧!
生:利于蚯蚓的呼吸,體表干燥的蚯蚓會窒息而死。
師:你們知道蚯蚓的身體分節有何意義嗎?
生:使身體的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師:在運動時剛毛是怎樣協助肌肉運動的?有什么好的實驗辦法證明嗎?
生:可以對比觀察蚯蚓在粗糙的紙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運動的情況。
具體的內容如下:
(1)將蚯蚓放在粗糙的紙上,觀察它運動時身體粗細及長短的變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運動時身體粗細的變化,并與它在粗糙的紙上的運動作對比。
生1: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往前蠕動。這與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以及剛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關;
生2:在玻璃板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但很難往前蠕動;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的運動比玻璃板上運動的要快,因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剛毛無法起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師:實驗結束后你們準備怎樣處理蚯蚓呢?
生1:放歸到適于它生活的環境中;
生2:濕潤的土壤中……
師:除了蚯蚓外,你還知道哪些環節動物的?
生:水中的水蛭、海邊泥沙中的沙蠶……
師:你們能否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這樣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師:接下來請你們看下段錄像(教師播放兔的錄像)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兔在跳躍, 在吃草……
師:兔是陸地生活的動物,因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屬于哺乳動物。生活中你們對兔子知道多少呢?
生:生活中穿的兔毛毛衣;吃的兔肉很香且脂肪少,歇后語“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師: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一下可愛的兔子是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先觀察兔的外形,想一想,光靠體表的毛就能維持兔子的恒定體溫嗎?體溫恒定對它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呢?
生1:體表有毛,有保溫作用。它的體溫恒定可能與毛、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的密切協調作用有關。
生2:恒定的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提高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師:觀察兔子的前后肢長度,思考一下:兔的跳躍與其前后肢長度的關系?
生:兔的前肢短,后肢長且肌肉發達。由于兔的前后肢長短不一,雖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動,但更適于跳躍。
師: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方式。請你們再來觀察兔和狼的牙齒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齒分為門齒和臼齒,而狼的牙齒分為門齒、臼齒和犬齒;
生2:門齒的功能是切斷食物;犬齒的功能是撕裂食物;
生3:牙齒的不同表明這兩種動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動物,有發達的犬齒,有利于撕裂食物。兔是草食性的動物,沒有犬齒。
師:牙齒的不同是與它們的食性密切相關的。你們再來觀察兔的內部結構,它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的相似嗎?這說明了什么?
生: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都屬于哺乳動物。
師:兔的消化道與人的有什么差異?說明了什么?
生:兔有發達的盲腸,這與兔子以植物為食有關,而人是雜食性的,盲腸退化。
師:對,草食性動物一般有發達的盲腸,有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纖維。
師:下面各小組討論一下:兔的內部結構還有哪些特點?有什么意義?
生1:心臟四腔,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備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于有機物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并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恒定的體溫。
生2: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對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靈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應。
師:綜上所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生:體表被毛,心臟四腔,用肺呼吸,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師: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怎樣保護陸地生活的這些動物呢?
生1:保護動物的棲息地是保護動物的根本措施;
生2:保護它們的生活環境。
師:具體怎樣保護呢?你準備如何從自身做起呢?
生1: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自然保護區;
生2:看到不良的行為及時地制止;加強宣傳工作。
師:希望你們把所說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因為保護動物以及棲息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