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教案(精選2篇)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教案 篇1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教材分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進而明確什么是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學情分析:學生對昆蟲比較熟悉,但對它們是怎樣生殖和發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直觀教學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2、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3、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重的作用。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 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2、其他昆蟲的發育 像家蠶、蜜蜂、蠅、蚊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像蝗蟲、蟋蟀、螳螂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 激情、質疑激發興趣 表述交流 補充說明 看書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結論 部分學生表述交流 看書討論 得出結論 課后實驗 進一步明確 鞏固新知 創設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蟲怎么能變成美麗的蝴蝶? 質疑:你們聽說過絲綢之路的故事嗎?悠悠文明史,慢慢絲綢路。小小的家蠶不僅同中華文明緊密相連,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你養過家蠶嗎?你知道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嗎?組織學生看書----觀察與思考 點撥指導 質疑:蜜蜂、蝗蟲的生殖發育過程與家蠶和蝴蝶一樣嗎? 組織學生看書 指導幫助 質疑:飼養過家蠶么?有興趣的話,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飼養、觀察。 知識回顧感悟與收獲達標檢測:瞭望角進一步探究布置作業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教案 篇2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訓練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蟬蛻殼”背后的生物學事實,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結構與環境的適應;通過詩詞,滲透人文教育;關注昆蟲生殖與環境適應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樣性性的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昆蟲生殖發育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理解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
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注意啟動學生已有的信息資源,組織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昆蟲生殖和發育的自然現象。設置問題,通過交流使學生豐富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發現問題的意識。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有關昆蟲生殖和發育的錄像片或圖片,啟發學生將已有的經驗與錄像片或圖片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2.為了加深學生對家蠶生殖和發育過程的理解,教師可以p10討論3,使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家蠶在發育的各個時期的特點,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還要以蝗蟲等為例,并和家蠶等比較,區別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3.組織學生開展飼養家蠶或某種昆蟲的實踐活動,以便于學生認識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體察生物體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中的開放性問題,如“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環境中蚊子多?”等問題,引導學生認識昆蟲的繁衍與環境的關系,理解昆蟲的變態發育使昆蟲以不同的形態和生活方式來適應多種環境,是昆蟲能夠廣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4.引導學生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來辯證的認識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如一些昆蟲對農林業有危害,而有些昆蟲則可為植物體傳粉授精。還可以結合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課前準備:
準備昆蟲生殖發育過程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課后實踐:
教師:組織學生或小組飼養并觀察某種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
學生:飼養并觀察記錄其生殖發育過程
計劃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冬季幾乎看不到蒼蠅、蚊子,為什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蚊蠅就多了起來?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長出“肉蟲子”?“肉蟲子”又如何變成蛾的?
引導學生觀察p8圖ⅶ-2“毛毛蟲”與蝴蝶。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引導學生觀察p8圖ⅶ-3家蠶與人類的關系。
探究:觀察與思考
①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
②比較家蠶的卵、幼蟲、蛹、成蟲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
③討論與交流:p10討論
1、家蠶通過哪種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特點是什么?
2、根據日常觀察,說說還有哪些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相似?
3、分析“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詩是否科學,為什么詩人會誤以為蠶吐絲作繭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
4、“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環境中蚊子多?”
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2、其他昆蟲的發育
完全變態發育:像家蠶、蜜蜂、蠅、蚊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不完全變態發育:像蝗蟲、蟋蟀、螳螂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對昆蟲對自然界和人類的意義形成全面的觀點。
技能訓練: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提供“飼養家蠶,觀察家蠶的生殖和、發育”的相關輔助資料。
鞏固新知
作業:p11—12:1.2.3.4
思考、討論、交流
(通過交流使學生豐富感性知識。)
進一步激情、質疑
激發興趣
觀察、思考、交流
觀察、思考并完成填寫p9“1”,進行小組及組間交流。
觀察、思考并完成填寫p10“2”圖表,進行小組及組間交流。
思考、討論,組內與組間交流
觀察、思考并完成填寫p10圖ⅶ-4蝗蟲的發育過程。
思考并能舉例進行說明,從辨證的觀點分析問題。
思考、討論與交流。
學生課后進行實踐
回憶、歸納。
創設學生在生活經驗中熟悉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引導觀察與質疑:
毛毛蟲與蝴蝶有關嗎?引出課題:以蠶為例了解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你們聽說過絲綢之路的故事嗎?結合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使學生了解家蠶同中華文明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的情況,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教師做必要的補充
你養過家蠶嗎?知道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嗎?請養過蠶的同學介紹蠶的發育過程,學生之間進行補充和完善,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蠶發育過程的錄像,引導完成p9“1”。
引導、指導觀察思考、討論與交流,完成填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充分發揮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引導,進一步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學習。
通過討論與交流,使學生在理解家蠶在發育的各個時期的特點,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滲透人文教育;還要以蝗蟲等為例,并和家蠶等比較,區別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引導學生
質疑:蜜蜂、蝗蟲的生殖發育過程與家蠶和蝴蝶一樣嗎?
引導學生認識昆蟲的繁衍與環境的關系
學生觀察蝗蟲等發育過程的圖片資料
從不同昆蟲的發育過程,你得到了哪些啟發?如毛毛蟲與美麗的蝴蝶,引導學生思考蘊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引導學生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來辯證的認識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從昆蟲生殖發育過程,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昆蟲的多樣性,應該關注和自覺保護昆蟲的多樣性,保護昆蟲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環境。
教師點評。
做好課內外的指導工作: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的指導。
引導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