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 (八下生物教案)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訓練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蟬蛻殼”背后的生物學事實,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結構與環境的適應;通過詩詞,滲透人文教育;關注昆蟲生殖與環境適應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樣性性的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昆蟲生殖發育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理解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
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注意啟動學生已有的信息資源,組織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昆蟲生殖和發育的自然現象。設置問題,通過交流使學生豐富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發現問題的意識。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有關昆蟲生殖和發育的錄像片或圖片,啟發學生將已有的經驗與錄像片或圖片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2.為了加深學生對家蠶生殖和發育過程的理解,教師可以p10討論3,使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家蠶在發育的各個時期的特點,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還要以蝗蟲等為例,并和家蠶等比較,區別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3.組織學生開展飼養家蠶或某種昆蟲的實踐活動,以便于學生認識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體察生物體發育與環境的關系。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中的開放性問題,如“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環境中蚊子多?”等問題,引導學生認識昆蟲的繁衍與環境的關系,理解昆蟲的變態發育使昆蟲以不同的形態和生活方式來適應多種環境,是昆蟲能夠廣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4.引導學生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來辯證的認識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如一些昆蟲對農林業有危害,而有些昆蟲則可為植物體傳粉授精。還可以結合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課前準備:
準備昆蟲生殖發育過程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課后實踐:
教師:組織學生或小組飼養并觀察某種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
學生:飼養并觀察記錄其生殖發育過程
計劃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冬季幾乎看不到蒼蠅、蚊子,為什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蚊蠅就多了起來?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長出“肉蟲子”?“肉蟲子”又如何變成蛾的?
引導學生觀察p8圖ⅶ-2“毛毛蟲”與蝴蝶。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引導學生觀察p8圖ⅶ-3家蠶與人類的關系。
探究:觀察與思考
①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
②比較家蠶的卵、幼蟲、蛹、成蟲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
③討論與交流:p10討論
1、家蠶通過哪種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特點是什么?
2、根據日常觀察,說說還有哪些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方式相似?
3、分析“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詩是否科學,為什么詩人會誤以為蠶吐絲作繭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