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數據的分析”簡介
3.素材豐富,體現統(tǒng)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統(tǒng)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這一領域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本套教科書編寫時特別注意將統(tǒng)計的學習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選擇典型的、學生感興趣的和富有時代氣息的現實問題作為例子,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理解統(tǒng)計的概念和原理,本章亦是如此。例如,在第20.1節(jié)中,教科書利用“求人均耕地面積”“公司招聘職員”“演講比賽成績”“公共汽車載客量”“燈泡的使用壽命”等實際問題來學習加權平均數,利用“體育比賽成績”“鞋店銷售量”等學習中位數和眾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加權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統(tǒng)計意義;又如,在20.2節(jié)中,借助于溫差“年齡”“身高”“選擇甜玉米種子”等實際問題,研究極差和方差,結合這些實際問題情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極差與方差的統(tǒng)計意義;再如,在第20.3節(jié)中,教科書選擇了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體質健康測試中的數據分析”作為“課題學習”,使學生綜合運用本章知識和方法進行統(tǒng)計活動。這樣的一種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編寫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有關的統(tǒng)計知識和方法,體會統(tǒng)計的思想,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統(tǒng)計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統(tǒng)計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作用。
三、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注意與前兩個學段相關內容的銜接
本章是第三學段“統(tǒng)計與概率”的最后一章,主要學習分析數據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的知識與方法,這也是數據處理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數據的分析,《標準》在第2學段和本學段都有要求,第2學段要求“理解、會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選擇適當的統(tǒng)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這樣看來,對于分析數據集中趨勢的三種統(tǒng)計量,學生在第2學段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會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對它們可以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有所體會;《標準》在本學段要求“會計算加權平均數,能選擇適當的統(tǒng)計量表示數據的集中程度;會計算極差方差,會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這樣看來,本學段在第2 學段的基礎上,需要學習利用加權平均數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以及用極差、方差刻畫數據的離散程度等。根據《標準》的這個特點,本章在編寫時,注意與前兩個學段的銜接,將三個學段的相關內容,在分析數據的這個大背景下統(tǒng)一起來,在對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例如,對于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本章就是在研究數據集中趨勢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學生已有的關于這三種統(tǒng)計量的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加權平均數,研究如何根據統(tǒng)計量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統(tǒng)計量描述數據的集中趨勢等。這樣的一種編寫方式,將三個學段的學習連成一個相互聯系、螺旋上升的整體。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對已有知識的復習,在復習的基礎上學習新內容,使學生對于分析數據的知識和方法形成整體認識。
2.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對于統(tǒng)計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套教科書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例如,關于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標準》在本學段要求“通過豐富的實例,感受抽樣的必要性,能指出總體、個體、樣本,體會不同的抽樣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通過實例,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用樣本平均數、方差估計總體的平均數、方差”等。對于《標準》的這個要求,教科書在第4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和本章都有安排,但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層次。第4章從收集數據的角度研究抽樣調查,要求初步感受抽樣調查的必要性,初步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本章要求通過較多實例,從不同的方面進一步感受抽樣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樣本的代表性,體會不同的抽樣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能夠用樣本的平均數、方差估計總體的平均數、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學時,要注意把握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