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華和凝華
初二物理教案(1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知道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及生活有關物理現象,理解;讓學生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現象,增進對自然現象的了解,強化對科學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現象
教學難點 :
培養學生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實驗法、例舉法、當堂訓練法。
教學器材:
酒精燈、火柴、碘升華實驗小錘。
教學過程 :
一、回顧復習:(放幻燈片)由圖中可知物質可以處于哪幾種狀態?除此之外物質還可以處于哪幾種狀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知識)
學生答:固態、液態,除此之外還有氣態。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會列舉生活中的現象,并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2.知道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3.學會準確判斷物態變化。 四、進行新課: 1、做碘的升華實驗: 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加熱時觀察碘的狀態;并強調碘在物態變化時,經過液態沒有? 學生答:沒有經過液態。 總結: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升華,升華吸熱 讓學生觀察碘的狀,冷卻時觀察碘的狀態;并強調碘在物態變化時,經過液態沒有? 學生答:沒有經過液態。 總結:物質直接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放熱。 老師舉例放在衣柜中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為什么不見了?(讓學生思考片刻)引導分析變化過程。 2、學法指導 判斷物質是升華還是凝華的方法是:先判斷物質開始處于什么物態,最后處于什么物態。 3、交流與合作 (1)比以比誰能最快的舉出更多的有關的現象。 (2)誰能用最準確的物理語言解釋有關現象。 4、課堂練習 (1)由 直接變為 叫升華,升華要 熱;由 直接變為 叫凝華,凝華要 熱。 (2)冬天玻璃上為什么會出現冰花?冰花是出現在室內還是室外?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5、教學反饋 (1)舞臺經常用噴撒干冰(固態 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霧以喧染氣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2)農彥說:“霜前冷,雪后寒”你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嗎?為什么? 五、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完成) 今天主要學了那些內容? 七、課后小結:
二、引入新型課:那么氣態和固態不經過液態可以直接相互轉化嗎?
升華吸熱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