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析數據,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活中的透鏡》這一節(ji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凸透鏡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生:有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
師:我手里有個照相機,會使用照相機的同學請舉手!請你給一位同學先拍一張全身像、再拍一張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學觀察照相機和被照同學的距離有沒有變化。
(學生拍照后,教師利用電腦將兩張照片展現在大屏幕上。)
師:這兩張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為剛才拍照時什么發(fā)生了改變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學和照相機之間的距離發(fā)生了變化。
師:我們再做兩個實驗:請同學們拿起自己手中較大的凸透鏡,先靠近課本看書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觀察兩次成像情況。
(學生實驗后,請一位同學說出這兩次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師:剛才實驗時凸透鏡兩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條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二)進行新課
師: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板書:【提出問題】 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生:可能跟物距有關。
生: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板書:【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關;
②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非常好,我們今天用實驗只研究一下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的關系。
板書:【設計實驗】
師:我們現在要用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
師:實驗時你要刻度尺測量什么?
生:測量物距、像距。
師:還要觀察什么?
生:觀察像的大小、虛實、正倒。
師:要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變?改變什么?
生:控制凸透鏡的焦距不變,改變物距的大小。
師:下面請各小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一下,你們小組準備設計一個怎樣的實驗方案來探究?
(學生討論,請一位代表回答。)
師:同學們設計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實驗時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實像,應將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要先確定物距,再來回移動光屏進行觀察,至光屏上獲得清晰的像為止。
師:請各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師指導學生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