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設計理念本課設計中力圖體現:學習知識是一種探究的活動。結合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構建,以更利于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與創新,學習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并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2.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體驗性目標
1.經歷:觀察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能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2.反應:能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
3.領悟: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愿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于創新的精神等。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具座、蠟燭、火柴、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膠片放到課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膠片上滴一個水珠,觀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進行設問:
你玩過凸透鏡嗎?能介紹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嗎?還有別的玩法嗎?
(二)演示:用投影儀把細小的燈絲投影在天花板(墻壁)上。讓學生觀察燈絲的像與燈絲相比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下,在像上開口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上,在像上開口又怎樣?成什么樣的像,
1.如何區別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況像明亮、清晰?
2.怎樣區別實像和虛像?
像與原物相比有什么特點,
3.像的放大、縮小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考回答: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的,無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
“放大”、“縮小”指像與物比較的結果。
“變大”、“變小”指像本身的變化情況。
4.什么是物距、像距?燈絲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三)設問:使用凸透鏡產生這么多的現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點?成像的條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嗎?
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的位置有關,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進行實驗
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尊重實驗事實,如實記錄實驗現象、數據,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卡片;使學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一)出示課題并板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讓學生觀察實驗器材,自己動手組裝、擺放、調整器材。
1.觀察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j2507型光具座。
讓學生觀察說明光具座主要組成部件。
2.學生對實驗器材進行組裝、擺放、調整。
探究按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何組裝實驗器材?
擺放順序可以從左到有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也可從右到左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
使蠟燭、凸透鏡、光屏放在同一直線上。
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鏡,移動蠟燭和光屏進行觀察實驗。
固定蠟燭,移動凸透鏡、光屏進行觀察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