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
教材分析
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它們是現代無線電通信技術應用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生活中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前面電磁波知識的擴展。基于此,本節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具有如下特點:
①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對本節知識的學習,應盡量安排為探究性的學習,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動:布置學生課前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本節的內容:(1)無線電信號是如何發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2)電視的工作過程是什么?(3)移動電話是怎樣工作的?由于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目標要求很低,適宜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進行探究。
②不必過分要求學生深入地掌握某些知識.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了解無線電廣播的大致工作過程;大致了解電視的工作過程;了解移動電話是怎樣工作的。而并不要求學生知道具體的技術細節,如器件的結構等。
③密切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
知識同社會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是這一節的另一個特點.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它們是如何工作的?這個問題對學生充滿了誘惑。“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科學技術,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新課程理念在本節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無線電廣播的大致工作過程。
②大致了解電視的工作過程。
③了解移動電話是怎樣工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廣播、電視和移動電話的工作過程,初步認識科技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重點與難點
①無線電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過程;
②初步培養學生的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初步認識科技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實物投影儀,收音機、電視機和移動電話各一臺,教師用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多媒體投影)
第三節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
一、電磁波是傳遞信號的載體
二、無線電廣播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過程(見圖-33)、
圖-33
三、電視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過程(見圖-34)
圖-34
四、移動電話
1.工作原理:移動電話相當于是無線電臺,它將用戶的聲音轉變為高頻電信號發射到空中,同時它又捕捉空中的電磁波,使用戶接收到通話對方送來的信息。
2.設立基地臺的原因:手持移動電話的體積很小,發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線也很簡單,靈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戶的通話要靠較大的固定基地臺轉接。
教學流程
課前收集、整理資料→課堂討論交流→分析小結。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布置學生在課前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資料:教材、科普書籍和網絡等,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本節內容:
①廣播、電視的圖像和聲音是依靠什么傳過來的?
②無線電信號是如何發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
③電視的工作過程是什么?
④移動電話是怎樣工作的?設立基地臺的原因是什么?
⑤無繩電話又是如何工作的?
學生在課前利用手中的各種工具收集資料,處理信息。
利用現有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