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塊的移動與復制》
河大版教材第一冊第二十二課第一課時
《文本塊的移動與復制》
整體思路:
設計本課時,我充分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注重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在生活中尋找體裁,在學科中尋找融合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難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認知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達到涵養學生身心,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本節課采用了“情境引入—合作探究—欣賞交流—升華延展”的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觀看教師制作的課件—卡通畫冊。通過觀看課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萌發自己也想做一個“電子畫冊”的欲望;其次,由教師引出制作電子畫冊的方法—往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讓學生獨立操作計算機,試著往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并設置動畫效果。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素材在演示文稿中的重要作用,獲得在多媒體文稿中插入圖片進行動作設置的直接體驗。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學生自由練習、自由選擇自己畫冊的主題、自由制作,而且學生完成作品后,還可以走下座位,自由欣賞、自由評價,這樣使每位學生的作品都得以展示,并體驗被他人欣賞的喜悅。充分體現新課程是學生主動與教師、與同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進行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整合建構的“生態系統”。在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又讓學生欣賞另一個用flash做的電子畫冊,找出自己做的畫冊與老師畫冊的差距,讓學生發現powerpoint中實現不了的功能,其他的多媒體制作工具能實現,把學習其他的多媒體制作工具有意識的延展到課外,為學生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基本要求作為課程實現的目標,把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究、活動空間放在第一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并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力求體現適應時代發展對學生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的整體要求。
教材分析:
《文本塊的移動與復制》是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版第一冊的第三單元第22課,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塊的制定;第二部分是文本塊的移動;第三部分是文本塊的復制。文本塊的移動與復制都要以文本的選定為基礎,所以文本塊的選定是進行學習文本塊的移動和復制的關鍵。文本塊的選定有三種方法,三種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去體會它們各自的優點。由于以前孩子們學習過文件夾的移動與復制,因而文本塊的移動和復制的操作方法步驟對于孩子們而言并不陌生,通過教師合理引導以孩子們自己探索、合作學習為主。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上機經驗,對word軟件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整理文件夾》一課,文件或文件夾的選定、移動、復制等操作對于他們而言并不陌生,這為本課的學習做了鋪墊。所以在學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自學探究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