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移動重物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怎樣移動重物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搜集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杠桿的作用。
2.會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杠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二、教學重難點:
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杠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么辦?(學生討論并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后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杠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為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么特點?它們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杠桿。
(二)認識杠桿的結構,探究杠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杠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杠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⑴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兩端各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么。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⑸預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么?
⑹做測試,并記錄結果。
⑺找出一種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并記錄他們的答案。
⑻在尺子兩端放不同枚硬幣的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數據。通過實驗你有什么收獲?
5.討論:
⑴杠桿是否都省力?
⑵杠桿在什么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嗎?
2.說說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費力的杠桿?為什么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么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桿等,因為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五、課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