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的海洋”,
導線中電流的迅速變化會在空間激起電磁波。
二、電磁波的傳播
1.電磁波可在真空中傳播
2.波速:c=fλ
3.真空中電磁波傳播速度:
c=2.99792458×108m/s
教學流程
多媒體圖片引入→課堂討論交流→實驗探究電磁波的產生→實驗驗證電磁波的傳播可以不需要介質→電磁波傳播速度→小結→作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分小組布置,學生利用各種方法了解:什么是電磁波?列舉生活中應用電磁波的例子。
學生在家中利用手邊的各種工具收集資料、處理信息。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先進了,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信息的海洋里暢游。
課堂活動
打開收音機、電視機收到幾個節目,提出以下問題:收音機、電視機和廣播電臺、電視臺之間并沒有連著線,那它們是怎樣收到聲音和圖像的呢?
學生會回答是靠無線電或電磁波傳播信號的。
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出要講的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電磁波的用途。
展示電視發射塔的圖片,問學生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嗎?在學生回答后向學生介紹本省、市或當地的電視發射塔。
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回答是發射電磁波的。
多媒體就是充分利用人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受器官,來體驗事物。
演示實驗:打開一臺收音機,取一節干電池和一根導線,拿到收音機附近。將導線的一端與電池的負極相連,再將導線的另一端與正極摩擦,驗證電磁波的存在。
學生們在教師演示的過程中聽到“咔咔”聲,教師可由此現象證明電磁波確實存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中。還由此引出電磁波的產生的問題。
有了對聲音的感受,再講電磁波時就不那么抽象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電磁波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生活的世界中。
設計實驗:由聲音的傳播類比電磁波的傳播,引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電磁波在液體中、真空中傳播。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自行提出需要什么器材,也可以使用教師準備的手機、真空罩等用具到臺上來邊說邊做這個實驗。
自己設計、自己驗證,這正是科學探究的方法。
分組討論:光和電磁波傳播速度相等,意味著什么?
學生根據兩個相同的數字,很容易地想到電磁波與光的關系。
有些事物表面上看沒什么聯系,但其本質卻是相連的。
鞏固與小結
課后作業
本案例選自延邊教育出版社《課堂--與案例》新課標教案物理八年級下冊,如欲購買此書,請按以下方式聯系:
郵購電話:010-82608550
服務電話:010-82608377,82608850
郵政信箱:10080-155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