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下教學用書:第六單元 單元說明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古代詩文,所選課文,除最后一課是五首古代詩歌組元外,其余四課為古代游記或名勝記,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作者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鄭重敘說事情本末,準確描述洞庭湖的大觀勝概,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在記山記水的背后,寓含著作者在政治改革失敗后,憂國憂民之心不改的癡情。千載傳誦,讀之令人慨然。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的作品。作者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貶,但表現出了樂觀曠達的情懷。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又自得其樂,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儒家仁愛的社會理想,把對山水對民眾的愛傾注到這篇酒后的記游文字中,如詩如畫。 《滿井游記》是一篇記游小品。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羈的江南才子,他輕視世俗名利,耽愛游山玩水。這篇游記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其比擬之生動,描寫之形象,感受之細膩,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詩五首》是一束古代詩歌的集錦。陶淵明在《飲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愜意,李白在《行路難》中抒發出仕無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吟出了身處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懷,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唱出了邊塞送行的豪邁,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國還鄉的復雜情感。其人不同,其事各異,卻都是真心真語,字字關情。 在組織教學中,可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誦讀教學,在誦讀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 2.注重比較閱讀,在比較閱讀中增強對各篇課文的理解; 3.注重課堂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互相啟發,糾正偏頗,彌補缺漏; 4.注重讀寫結合,在閱讀中有了感悟隨時記下,為深入研討打下基礎; 5.注重語文活動,結合課內學習,做一點拓展性的語文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關綜合性學習的具體建議,可參看后面的教學參考。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