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學習要點(通用17篇)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
《藤野先生》
一、時代背景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段。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留學, 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以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了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友誼。
二、內容簡析:
1、這篇文章在時間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點由國外到國內,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又都有許多變遷;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仔細讀來,主要兩個人物:一是藤野,一是作者。分析這兩個人物的藝術形象。
見下表
藤 野
作 者
(1)衣著簡樸
(1)對東京清國留學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為作者精心添改講義
(2)途經“日暮里”、“水戶”勾起作者的憂國之思和對愛國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當面訂正解剖圖
(3)受到日本所謂“愛國青年的侮辱、誹謗,民族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4)為作者勇于解剖尸體而高興
(4)看到電影里槍斃中國人的情景,痛感必須改變“中國是弱國”的現實,于是毅然棄醫從文,尋求救國之路。
(5)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
(6)與作者的惜別
2、這篇文章著重寫藤野先生,文中哪一段描寫告訴我們藤野先生是日本一位什么樣的學者?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的?見下表
舉 例
思想品質
1
先生檢查并訂正“我”抄的講義
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
2
糾正“我”繪的解剖圖
表現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
3
對“我”敢于解剖尸體感到放心
表現先生熱情誠懇
4
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
表現先生的求實精神
3、這篇文章既然重點寫藤野先生,從文章內容上看,寫清國留學生的所作所為;日本“愛國青年”的所作所為,似乎與藤野先生無大關系,認真思考,這些內容與敘寫藤野先生有何關系?
本文記敘抒情的對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寫藤野先生的不過兩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來與藤野沒大關系,但實際上“形斷意連”,筆筆都是為了襯托藤野先生。總體來看,作者寫清國留學生和日本“愛國青年”,是在寫與藤野相識、相交、相別的社會背景。
4、魯迅去日本留學的目的是什么?他為什么離開東京?他為什么學醫?又為什么棄醫從文?這些都表現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1) 魯迅原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曰本學醫的。
(2) 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開東京去往仙臺見到藤野的緣由。
(3) 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4) 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對藤野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決心棄醫從文是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
5、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 寫藤野先生檢查并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2) 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 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真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 寫先生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 (2) 兩件是詳寫,(3) (4) 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么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6、對課文結尾一句話含義的理解。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從抓住對句中紅色詞的理解入手。)
(1)“似乎”表明事實并未真的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卻是巨大的。強烈地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
(2)“良心發現”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觸動。
(3)“增加勇氣”是指作者在長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迫害時,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時,便增加了斗爭的勇氣。
(4)“正人君子”是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5) “深惡痛疾”是“最厭惡最痛恨”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作刀槍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光明的中國繼續奮斗。這種把與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誼和作者的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斗爭融合在一起的結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題,加強了文章的戰斗性。
三、寫作特點
這篇回憶錄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學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本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有如下特點。
1、脈絡分明,記敘有序。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臺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后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2、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
文中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3、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臺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4、語言樸素含蓄,精練深刻
文中充滿著對藤野先生的尊敬、愛戴和懷念,但是沒有溢美之辭,往往在那三言兩語的敘說中,讓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這是看似很平淡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卻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作者的熱情與關懷,說明他是個沒有民族偏見的兢兢業業工作的教師;另外,作者寫這件事情,更是為了表明他對藤野先生的崇敬與感激。再如:“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這種“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沒有接下去寫些贊揚和抒發感情的話,而是平靜地實實在在地敘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這段話中,我們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選擇的幾個詞,它們可以使我們體味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強烈,也可看出他對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測試
一、 對下列各句所運用修辭手法的判斷哪兩項有誤( )
A.(“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張、比喻)
B.她(冰心)敏銳地感到了這部分青年的危機:“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們被“懸在天上人間的中段”。(引用)
C.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引用)
D.(“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反語)
二、下列紅色字的解釋,哪一組有錯誤( )
A.教誨(教導) 詰責(質問) 油光可鑒(鑒:借助,借鑒)
B.穿衣太模胡(指馬虎,不講究) 不遜(謙虛,謙遜) 匿名(隱藏)
C.杳無消息(遠得不見蹤影) 深惡痛疾(痛恨) 煙塵斗亂(通“抖”)
D.周濟(接濟) 考試落第(指考試不及格) 毫不介意(在意,放在心)
三、下面詞語,哪一組沒有錯別字( )
A.妯娌 私塾 無聊 響得振天
B.掌故 脫漏 改悔 抑楊頓挫
C.霉茵 解剖 盤踞 托爾斯泰
D.籌備 神韻 雋美 文學碩士
四、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魯迅初寫小說是 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阿Q正傳》,其時第一次使用“魯迅”筆名。( )
(2)1930年前,魯迅的作品匯集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回憶錄《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詩《野草》( )
(3)《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都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
五、下列句子中紅色詞語感情色彩在文中沒有變化的是( )
A、其實我并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言。
B、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C、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他的影響了。
D、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參考答案
一、C
分析:這句應該是反語。
二、A(“鑒”應釋為“當鏡子照”)
三、D(A項中“振天”應為“"震天”。B項中“楊”應為“揚”。C項中“霉茵”應為“霉菌”。)
四、
(l)× 第一篇白話小說應該是《狂人日記》。
(2)√
(3)×《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
五、答案為A項。
解析: B、C、D項褒義詞用作貶義詞。
中考解析
1.下面搭配有誤的一項是( )
A.《如夢令》——詞——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B.《紅樓夢》——小說——曹雪芹——清代小說家
C.《藤野先生》——散文——魯迅——現代文學家
D.《我的叔叔于勒》——小說——莫泊桑——美國小說家
【考點】:作家作品
【分析】:答案為D項。其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文體是小說,但作者莫泊桑并不是美國小說家,而是法國著名小說家。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藤野先生》寫了魯迅留學日本的一段經歷。《故鄉》寫了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見聞。這兩篇文章都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中期作品共305首, 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C.《皇帝的新裝》的作者是安徒生。他出生在十九世紀初挪威一個窮苦的鞋匠家庭,經過艱苦努力,一生寫了160多篇杰出的童話作品,成為世界著名的兒童文學家。
D.《岳陽樓記》是唐代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B項。A項中《藤野先生》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寫了魯迅留學日本的一段經歷。這是正確的。但《故鄉》并不是選自《朝花夕拾》,而是選自小說集《吶喊》,文中的“我”并不是魯迅,所以說《故鄉》寫了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見聞,也是錯誤的。C項安徒生不是出生在挪威,而是出生在丹麥;D項《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不是唐代人,而是宋代人。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2
一. 教學目標 :
1. 學習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組織材料,學習抓住人物特征,通過具體事例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 體會、理解文章含義豐富的語言,掌握文章敘事線索。
3. 體會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明確文章的線索,探討文章的主題。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歸納其性格特征。
3. 聯系材料,領會作者棄醫從文的情感因素,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讓學生說說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并闡述理由。(有老師、
父母、朋友、還有偶爾相識的陌生人)
再讓學生說說在成長中,哪件事最讓你難忘?
由學生的回答導入 文章。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與先生的交往。魯迅先生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與我們剛才所講的原因是不是一樣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課文。
2. 復習有關《朝花夕拾》的知識。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兩篇課文的名稱。然后說說在《從》《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間的先后順序。
順序是《阿》《從》《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長的經歷來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散文集。
二.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 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寫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點寫了發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說出文章中的地點變化嗎?
2. 明確: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臺求學的經歷為線索,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的一段經歷,即寫了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時藤野先生的關心,匿名信事件,幻燈片事件即離開仙臺等一系列事情。
(2)重點寫了發生在仙臺的事情,此外還寫到了東經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點變化:東京——仙臺——中國。
三. 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敘事線索,以次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劃分
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在東京的所見及去仙臺求醫的緣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臺學醫,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及棄醫從文的經過。
第三部分(36-38):回國后對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 朗讀課文前三段,體會魯迅文筆特點。
2. 討論交流:
(1) 這部分文字所描寫的對象是什么?
(2) 作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你能夠通過具體的語句來分析嗎?
明確:
所描寫的對象是“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員。對他們是一種厭惡之情,這是從他們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也許也是魯迅為什么要離開繁華的東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明確:
比喻、反語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語言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這樣描寫“清國留學生”:“但花下……實在標致極了”
這段文字在準確地形容與細致的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還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刻畫出來了,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則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惡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語夸張,將諷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間。
第二課時
一. 復習上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題是記敘在仙臺求學及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經歷,那主要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呢?說說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
文中主要寫了修改訂正講義、訂正解剖圖、擔心我怕鬼、問中國女人裹腳等四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嚴格要求以及對學術的孜孜不倦的求實精神。
2 作者初見藤野先生時,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
明確: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通過肖像描寫,寫了他的穿著,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現了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注重穿著的人,生活樸素、簡單。
3 朗讀第24-31段,思考,這一部分寫了那幾件事?從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種思想感情?請用文章中的語言說明。
明確:
寫了兩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燈片事件。
魯迅先生對自己到仙臺學醫的動機,在《吶喊》自序中寫到“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有促進了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選擇了醫學這一職業的。可是,當在學醫的過程中,看到了槍斃中國人的影片后,而且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魯迅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于是促進了魯迅棄醫從文的思想產生。他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是做毫無意義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素,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首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看電影受刺激,固然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為偶然因素,如果我們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魯迅先生的思想轉變還有起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潮流。早在弘文學院學習時,他就常和許壽裳等探討如何改變“國民性”問題,考慮如何提高國民素質,期間還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響。
4 我想現在肯定有些同學會有想法,本文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寫這幾件事?
明確: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滋事是給藤野先生做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事件是作者告別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總之,這些材料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品質有密切關系。同時還表現了作者那份強烈的愛國熱情。
第三課時
一
1 到35段,已經完成了對藤野先生的回憶,為什么作者還要說自己回國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討論明確:此部分一方面表現了藤野先生對我的影響之大,另一方面表現我在實踐自己棄醫從文的誓言。
2 朗讀這一部分,畫出我對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響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現我實踐自己棄醫從文的句子。
3 結合課后練習一,文章以回憶藤野先生為主,為什么還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從整篇文章的結構來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臺,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臺的學習生活,基本上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
所以,這樣一位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也是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來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從這點看,我們教材傾向于第一種觀點。
三 小結:
課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以魯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暗線組織材料,體現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魯迅深切的愛國感情。文章語言精練,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動而又傳神,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好好借鑒,用我們的筆記住我們最懷念的人。
四 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明線: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沒有民族偏見——懷念先生
添改講義 糾正解剖圖 關心實習 問中國女人裹腳
暗線:魯迅的愛國情感——棄醫從文
作者郵箱: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3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并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內容
1.導人新課。
2.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
引用《吶喊》中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填空題。要想填寫好,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課文內容,然后選好填寫的角度,概括好填寫的內容。學生發言時,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學生回答的正確性,不可放任自流。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填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從肖像角度來考慮: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學教授。依據第6段。
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儉仆。
依據第9、10段。
從治學的角度考慮: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依據第16、17、23等段。
從對待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熱情誠懇,循循善誘。依據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首先是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感情體現在以下行動上: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之所以有這種感情,是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然后是一種愧疚之情,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教學
二、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內容
三、學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內容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還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在課堂上看電影。等等。
四、討論交流: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嗎?
這道題涉及面廣,難度較大,在分析時,可以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找準相關的課文內容,準確篩選信息。內容分析如下:
文章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寫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關系。
五、魯迅先生是用什么來統攝全篇內容的?
明確:作者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來統攝全篇的。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在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理解,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變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可見,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滿堂灌,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相關內容進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終把握問題的實質。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指名學生分別朗讀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體會文章的感情
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讀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種辛辣的嘲諷,第5段應該是一種輕松親切的語調,表現出一種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則是充滿著作者的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滿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能對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細讀品味,采用圈點批注閱讀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對“我”的態度,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重點)
3.通過揭示文本矛盾、聯系文化背景等閱讀方法,討論、評價、領會魯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批注法、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簡單接觸了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請用一個詞概括藤野先生給你的印象。
(生答:認真、負責、嚴格、嚴謹、樸實等)
那么,魯迅又是怎樣評價藤野先生的呢?找找。
(生找并齊讀: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二、感受人物品質
魯迅1904到1906前往仙臺求學,與藤野先生相處僅僅只有兩年時間。但是時隔20年,魯迅卻“總還時時記起他”。
1.魯迅記起什么呢?首先,魯迅記起與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呢?
(添改講義/修改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詢問裹腳/惜別)
2.當魯迅記起藤野先生,記起這些事時,說道,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一件件小事,何以讓魯迅又感激又受到鼓勵呢?讓我們再次走進這段回憶,仔細地探索探索:魯迅還記起藤野先生的什么?
“我”總是還時時記起他的。
(要求:選擇兩人交往中最有感觸的細節,點評批注,體會我的情感)
A.一叫我: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強調:藤野先生是一個醫學老師,有必要改文法錯誤么?他是一時興起么?他是不是吃飽沒事干太閑了?
所以他添改背后,我們看到是怎樣的藤野先生?(一絲不茍/熱忱真心)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一絲不茍,熱忱真心。感激!)
B.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樣的,我們沒法改變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嚴格要求。這樣對學問嚴謹的態度也影響魯迅以后作文做事。對魯迅而言,確實是言傳身教的鼓勵。
比讀: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畫。
你給喜歡哪種表達?語氣委婉,循循善誘。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一絲不茍、循循善誘。)
C.“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換詞:敬重迷信/相信
身為醫學教授,他知道有沒有鬼呢?既然知道沒有,何用敬重一詞?我的感覺怎么樣?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尊重與牽掛。
D.裹腳:嘆息
E.惜別:欲言又止。
總:有這樣一位循循善誘、熱情誠懇、無微不至而又尊重學生的老師,無怪乎作者會充滿感激之情;有這樣一位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老師言傳身教,無怪乎作者會感受到滿滿的榜樣鼓勵。
三、激發矛盾
1.魯迅如此感激他的老師,可這位老師在他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卻這樣寫道:
對于周君,我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親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經歷,兩人的感觸為何截然不同?
2.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感動于別人的幫助和鼓勵?
3.那么魯迅呢?他當時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他渴望什么?和身邊同學關系怎么樣?
請看所發的材料,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所處環境,再想想藤野先生的行為,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材料一:
去東京前: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瑣記》
(提示:《鎖記》中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因此魯迅打算離開南京前往日本求學。魯迅期待的是怎樣的學習環境呢?)
材料二: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吶喊自序》
(提示:此段寫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對國民的認識:愚昧麻木。在課文看電影事件中是否有體現?)
材料三: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那怕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日本人還寫中國人做豬頭三。因此有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進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過漢語,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為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
——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嚴九郎回憶當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境遇。結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魯迅渴望什么?)
4.魯迅是在什么情況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
因此.他發出了感慨——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讀出心情:失落/無奈/鄙夷)
到仙臺呢?這個時候作者又處在怎樣的環境下?和同學關系好么?
匿名信事件。作者的發出怎樣的評論:中國是弱國……(憤慨,覺得屈辱)
5.其實藤野先生也知道這種情況。藤野先生明知
6.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如何看待藤野先生的行為?
總:此時的中國就是弱國,日本人根本就看不起國人,肆意凌辱國人自尊,而國人自己呢麻木軟弱,落后迂腐.似乎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中國人就理應被歧視,被欺負。恰恰是在這樣一個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對弱國學生及其國家保有的尊重和同情,關心和鼓勵,真誠和公平,就顯得尤其難得可貴了。這樣無民族偏見的,堅持真善的品質,怪不得作者要冠以偉大一詞呢!
四、總結
先生給我了最需要的東西,這些越看似平常的、不經意的東西,就越顯珍貴。正如錢理群所說:
某種程度上,魯迅要寫這篇《藤野先生》,其實是要從自己青年時代老師的記憶中,發掘出“理想的人性”來和現實對抗。
——錢理群《魯迅如何寫老師》
齊讀最后段,收束課堂.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5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并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內容
1.導人新課。
2.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
引用《吶喊》中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填空題。要想填寫好,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課文內容,然后選好填寫的角度,概括好填寫的內容。學生發言時,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學生回答的正確性,不可放任自流。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填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從肖像角度來考慮: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學教授。依據第6段。
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儉仆。
依據第9、10段。
從治學的角度考慮: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依據第16、17、23等段。
從對待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熱情誠懇,循循善誘。依據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首先是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感情體現在以下行動上: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之所以有這種感情,是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然后是一種愧疚之情,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教學
二、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內容
三、學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內容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還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在課堂上看電影。等等。
四、討論交流: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嗎?
這道題涉及面廣,難度較大,在分析時,可以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找準相關的課文內容,準確篩選信息。內容分析如下:
文章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寫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關系。
五、魯迅先生是用什么來統攝全篇內容的?
明確:作者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來統攝全篇的。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在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理解,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變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可見,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滿堂灌,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相關內容進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終把握問題的實質。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指名學生分別朗讀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體會文章的感情
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讀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種辛辣的嘲諷,第5段應該是一種輕松親切的語調,表現出一種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則是充滿著作者的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滿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6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下期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一、說教材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主題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或是展現名人、偉人的一個生活側面,揭示人生意義。《藤野先生》記敘了作者192019年夏末至192019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俄戰爭,許多日本人深受狹隘民族主義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惡劣空氣的影響。魯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懷著感激的心情,頌揚了他的師德,頌揚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魯迅原來想走“學醫救國”的道路,但“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魯迅認識到要拯救國家,就要醫治國民的麻木、愚昧,這就需要用文藝喚醒沉睡的國民。于是他決定棄醫從文。這一舉動正是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表現。我們也知道初中的學生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青春叛逆時期,讓他們了解名人、偉人的經歷,理解他們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喚起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2、理清思路,梳理線索,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風格特點;
3、學習選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讓學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教學需要2個課時。而且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突出重點、難點。在這篇文章的兩個重點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敘事線索,學生比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貴品質”這一重點,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易到難的掌握本文的兩個重點。而課堂要真正地成為學生的課堂,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此,我設計一中心“問題”促使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對課文的解讀,引導學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但要領會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感,課文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的詞語、句子,就必須讓學生通過朗讀獲得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出示“讀一讀,寫一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二)導入新課
學必求良師。一位好的老師有時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魯迅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遠赴他國求學,在苦苦追求而屢遭侮辱時,一位恩師以無私的愛和真誠的幫助給了魯迅莫大的斗爭勇氣。這位恩師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體感知,探討研讀:
第一:首先讓學生閱讀標題,揣測文章內容,思考如果沒有閱讀課文,假如讓你來寫這篇文章,你會寫些什么,主題會是什么?此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一般會說寫一些和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用寫事來反映這個人。這時候老師表揚學生,因為他的寫作思路和大文豪魯迅是一樣的。然而,老師此時也要點到課文是從開頭就開始寫魯迅和藤野先生之間的故事嗎?引起學生對文章段落層次的思考及魯迅這樣安排材料的意圖。
第二:讓學生默讀全文,圈點出文章變換的幾個地點,層次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轉移劃分文章的段落,明確本文的段落層次,重點研讀魯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達對 的厭惡;
(2)在 ,回憶與 的交往;
(3)在 ,表達對藤野先生的 和 。
(通過圈點整體感知文章結構,從而明確全文是以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
(四)研讀賞析
在這一環節重點突破本課的另一個個學習重點——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并學習通過選取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速讀第二部分“在仙臺”。(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1)、在這一部分主要敘述了哪幾件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評價魯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說說理由。
結合第一題總結出這一部分共敘述了四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質:(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完成板書。)
修改我的講義——正直熱誠、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
糾正解剖圖——熱情關心、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正直無私、真摯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認真求實、治學嚴謹
使學生認識到通過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的好處。在第二題中通過“偉大”這個詞,連通課文的前后,讓學生重點了解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這一高尚品質,魯迅雖然是弱國的國民,但藤野先生卻給他滿腔熱忱的幫助和指導,魯迅的醫學專業成績“及格”。這“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可日本的“愛國青年”對此卻無端猜疑,“借”了魯迅的筆記查看,他們的言行充滿對弱國國民的歧視。藤野先生和“愛國青年”對魯迅的態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遇到了一個如此好的老師,可魯迅又為什么會棄醫從文呢?是什么觸動了他?(引起學生的思考,自然地過渡到第二課時的重點內容。)
第二課時,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較賞析——情感遷移的教學環節。利用文章多層面的內容,通過拓展延伸,把握對文章感情線索——魯迅的愛國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與質量,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的發展,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讓課內教學走向課外,同時能提高學生的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
此詩譯成白話詩
祖國啊,我的心靈無法逃脫丘比特的神箭,
雖然你風雨飄搖,像夜晚一樣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將一腔熱血向你奉獻!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導入:引入魯迅的《自題小像》,介紹參讀材料,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導入環節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對魯迅愛國之情的欽佩感慨,營造一種激昂的課堂教學氣氛。)
(二)賞讀品析
1. 讀: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圈點出能表現作者愛國情懷的字詞、句。
培養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愛國之情,使學生能夠在自我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實在標致極了”“油光可鑒”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到魯迅白描手法刻畫靈魂的高超藝術功力,魯迅抓住“盤辮子”的特點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與其說是寫外貌,不如說是畫靈魂——他以簡潔而又樸素的語言表現了極深刻、極豐富的內容,有畫龍點睛之效。使學生的藝術認識能力有所提高。
2. 說:老師提出話題:"如果沒有愛國熱情,魯迅就——————————"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言。(回答問題時,要朗讀課文中能表現魯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沒有愛國熱情魯迅就不會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如果沒有愛國熱情,魯迅就不會厭惡“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就不會對東京充滿失望之情,就不會前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
如果沒有愛國熱情,就不會對日本所謂“愛國青年”義憤填膺,就不會棄醫從文……
(這一個話題可以激活學生所有的思維,設置了一座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橋梁,在這種分析中,學生可以加深了對作品主題的深入理解,體會到作品的感情線索是魯迅的愛國之情。從而也明白課文開頭部分所起的作用。)
3. 探究補疑: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質疑)
(三) 情感遷移
魯迅來日本學醫,是想醫學救國,當他發現體格健全的國民,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選擇了棄醫從文。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么?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思索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讓同學明白人生的選擇要有意義。
(四) 布置作業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7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各組劃線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高聳(sǒng) 緋紅(fēi) 驛站(shì) b、爛漫(màn) 模胡(muó) 頓挫(cuò) c、蘆薈(huì) 匿名(mì) 深惡痛疾(wù) d、詰責(jié) 教誨(huǐ) 畸形(jī)
2、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⑴ 宛如( )
⑵ 解散( )
⑶ 倘若( )
⑷ 芋梗( )
⑸ 解剖( )
⑹ 不遜( )
⑺ 油光可鑒( )
⑻ 凄然( )
⑼ 霉菌( )
⑽ 瞥見( )
3、找出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喝彩 發髻 為難 拆開
b、抑揚 慌話 嘆息 叮囑
c、疑惑 偷懶 拖辭 掌故
d、介意 泄漏 為難 操心
4、在橫線上解釋劃線字:
⑴ 油光可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不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詰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深惡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下面句子修辭方法分析,正確的一項將序號寫在( )內。
⑴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 )
(a、擬人 b、比喻 c、夸張)
⑵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夸張 b、擬人 c、比喻)
⑶ 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
(a、比喻 b、夸張 c、反語)
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主語、謂語,用“||”線隔開,指出賓語,用“ ”表示:
⑴ 仙臺是一個市鎮。
⑵ 同志們親手紡的線織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們邊區軍民熱烈響應毛主席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
⑸ 我從此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兩個箱子。
⑻ 起初生過紡車氣的人也對紡車發生了感情。
⑼ 人們對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線衣都很有感情。
⑽ 紡車跟戰斗用的槍、耕田用的犁、學習用的書和筆一樣,成為大家親密的伙伴。
二、閱讀
(一)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對下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說的?“無非”是什么意思?“這樣”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主要是寫( )
a、東京櫻花爛漫的景象
b、我與“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
c、我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感。
d、我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二)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 也無怪他們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寫道:“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作者覺得“特別聽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聲特別響,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b、叫聲違反了課堂紀律,影響了聽課。
c、是日本學生發出的叫聲,而作者是中國人。
d、日本青年的叫聲極大地刺傷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三段中作者寫道:“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那時那地”是指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意見卻變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話概括選文內容準確的是( )
a、作者對日本“愛國青年”的反感。
b、日本“愛國青年”的軍國主義思想。
c、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d、電影演的是日本槍斃中國人。
(三)
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場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1、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 抑揚頓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深惡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課文的內容,指出文中詞語的含義。
⑴ 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良心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增加勇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繼續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c
2、⑴ 宛(wǎn)
⑵ 散(sǎn)
⑶ 倘(tǎng)
⑷ 芋(yù)
⑸ 剖(pōu)
⑹ 遜(xùn)
⑺ 鑒(jiàn)
⑻ 凄(qī)
⑼ 菌(jūn)
⑽ 瞥(piē)
3、d
4、⑴ 鑒,原意是鏡子,這里作動詞用,“當鏡子照”。
⑵ 遜,謙遜。
⑶ 匿,隱藏。
⑷ 詰,質問。
⑸ 惡,厭惡。
5、⑴ b
⑵ a、c
⑶ c
6、⑴ 仙臺||是一個市鎮。
⑵ 同志們親手紡的線織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們邊區軍民||熱烈響應毛主席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
⑸ 我||從此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兩個箱子。
⑻ 起初生過紡車氣的人||也對紡車發生了感情。
⑼ 人們||對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線衣都很有感情。
⑽ 紡車||跟戰斗用的槍、耕田用的犁、學習用的書和筆一樣,成為大家親密的伙伴。
二、閱讀
(一)
1、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對清國留學生丑態的描寫。
2、南京水師學堂。只不過,清國留學生的種種行為。
3、d
(二)
1、⑴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⑵ 日本所謂的“愛國青年”。
⑶ 閑看槍斃犯人的中國人。
2、表達了作者對帝國主義者和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的日本“愛國青年”把中國人看作低能兒的極為憤慨的感情。
3、d
4、“那時”指看電影以后,“那地”指在仙臺,“意見卻變化了”指決定棄醫從文。
5、c
(三)
1、⑴ 形容聲音高低轉折、和諧悅耳。
⑵ 深深的厭惡和痛恨。
2、⑴ 表明并未真的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強烈的表現 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⑵ 愛國思想、斗爭精神受到觸動。
⑶ 作者長期遭受封建勢力、帝國主義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和中國的希望,增加 斗爭的勇氣。
⑷ 作者受藤野先生的鼓舞,有了斗爭的勇氣,繼續寫些同反動文人戰斗的檄文。
3、懷念藤野先生,增加了戰斗的力量。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8
1.《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從中了解到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雖然施行的是封建書塾教育,但思想還算開明,因此,魯迅對他“很恭敬”。雖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日本醫專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魯迅對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魯迅的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個明白。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xx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從事了文學,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相識前 相識相處時 相別后
東京(離 往、初到、在)仙臺 (回)北京
見聞感受 相 識 肖像 聲調 深切懷念
相 處 四件事例 珍藏講義
懸掛照片
相 別 神情 話語 多寫文章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那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
四、 分析講解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什么特點。(投影顯示如下)
(1)外貌描寫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動作 體現人物特點
(3)說話聲調 治學嚴謹
(4)介紹解剖學歷史 生活儉樸
(5)忘帶領結,穿舊外套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默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1) 添改講義
提問:“我”很吃了一驚的原因是什么?“我”為何感到“不安”?
(2)糾正解剖圖
藤野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茍,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和藹地指出魯迅圖中的錯,可當時的魯迅有點任性,口頭答應著,心里卻不服氣。哪個成語可恰當地概括這中情形?試著找出與此成語相反的詞語。
(3)關心解剖實習
由“很擔心”到“總算放心了”,從中我們了解到藤野先生對魯迅真誠的關心,為人是多么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投影顯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要求嚴格
關心解剖實習 為人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可貴的求實精神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
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
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
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
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
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為珍貴。因此,
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3.請一個學生朗讀32—35段,要求學生找出師生惜別時兩人的神情言行
的語句,并仔細揣摩,體會出師生間的真摯情感。
“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凄然”、“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嘆息”、贈照片、題字、“叮囑”
寄照片和寫信。
4.齊讀36—38段,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魯迅后來給藤野先生寄過照片了嗎?寫過信了嗎?
他把老師忘了嗎?
魯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懷念他,感激他,贊美他,魯迅對先生的懷念之
情具體表現在哪里呢?
①珍藏講義 ②懸掛照片 ③多寫文章
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我們今天都講了,余下的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五、 小結(投影顯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結構層次。
2.明確本文的敘事線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4.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六、 作文片段練習:通過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提示:先確定寫誰,然后確定要表現人物什么思想品質,最后圍繞中心選擇事例,組織成文。
七、 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2.完成課后練習一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9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從中了解到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雖然施行的是封建書塾教育,但思想還算開明,因此,魯迅對他“很恭敬”。雖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日本醫專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魯迅對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魯迅的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個明白。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從事了文學,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相識前 相識相處時 相別后
東京(離 往、初到、在)仙臺 (回)北京
見聞感受 ? ? 相 識 肖像 聲調 深切懷念
? ? 相 處 四件事例 珍藏講義
? ? 懸掛照片
相 別 神情 話語 多寫文章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那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
四、 分析講解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什么特點。(投影顯示如下)
(1)外貌描寫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動作 體現人物特點
(3)說話聲調 治學嚴謹
(4)介紹解剖學歷史 生活儉樸
(5)忘帶領結,穿舊外套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默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1) 添改講義
提問:“我”很吃了一驚的原因是什么?“我”為何感到“不安”?
(2)糾正解剖圖
藤野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茍,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和藹地指出魯迅圖中的錯,可當時的魯迅有點任性,口頭答應著,心里卻不服氣。哪個成語可恰當地概括這中情形?試著找出與此成語相反的詞語。
(3)關心解剖實習
由“很擔心”到“總算放心了”,從中我們了解到藤野先生對魯迅真誠的關心,為人是多么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投影顯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要求嚴格
關心解剖實習 為人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可貴的求實精神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
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
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
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
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
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為珍貴。因此,
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3.請一個學生朗讀32—35段,要求學生找出師生惜別時兩人的神情言行
的語句,并仔細揣摩,體會出師生間的真摯情感。
“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凄然”、“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嘆息”、贈照片、題字、“叮囑”
寄照片和寫信。
4.齊讀36—38段,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魯迅后來給藤野先生寄過照片了嗎?寫過信了嗎?
他把老師忘了嗎?
魯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懷念他,感激他,贊美他,魯迅對先生的懷念之
情具體表現在哪里呢?
①珍藏講義 ②懸掛照片 ③多寫文章
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我們今天都講了,余下的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五、 小結(投影顯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結構層次。
2.明確本文的敘事線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4.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六、 作文片段練習:通過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提示:先確定寫誰,然后確定要表現人物什么思想品質,最后圍繞中心選擇事例,組織成文。
七、 布置作業 :
1. 抄寫詞語(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2.完成課后練習一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0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系,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上課前,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學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來。(學生通過閱讀,不難找出事件主要有14點。)接者,我讓學生根據這14件事與刻畫人物的關系分成三類,并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于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跡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為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里,未寫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里,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本文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問題:“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有的學生回答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后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并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系。教師趁機點明,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后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于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后的收獲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1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那個時代進步青年所特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為之而奮斗。
2、知識與技能:
感知部分片斷,把握人物品格;學會品味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進一步把握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過程與方法:
品讀語言,揣摩心理;聯系實際,理解人物。
【重難點】
把握人物形象。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課文的。由于本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的,所以本節課就把重點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爭使學生對藤野先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此,設計時,通過多個角度,遵循從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內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質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學過程】
一、回顧
1、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題。
二、師生合作,研習課文
本文作者深情地回憶了與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作為一名弱國的學生,身處異國他鄉,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時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先生。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響了作者一生?
1、初讀課文有關藤野先生的段落,談談自己的初步感受:
部分學生朗讀作者和先生相處部分,其余學生思考。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 談談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出:
認真負責 嚴格要求 生活儉樸 熱情誠懇 正直求實
⑵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這種品質?教師引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
添改講義 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2、從具體語言入手,再讀課文,把握人物內心活動:
⑴ 找出有感觸的語言,細細品讀,體會先生復雜的感情:
例:“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
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 血管學 神經學。
先生沒有偏見,真誠關懷我這樣一個來自弱國的學生。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沒有這回事。”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無怪他們疑惑。……將走的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片,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
他對我的支持,對我的選擇雖然很惋惜,但尊重我的選擇。
……
2、設若你就是藤野先生的學生,哪些情節你最感動?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
通過多個方面理解藤野先生,使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實。
他正直熱情、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尊重學生,關為學生的愛國激情所感動。
三、自主探究
探究思考:
1、是什么原因促使藤野先生對作者的關注?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對先生幾十年念念不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先生的那種真摯感情?
⑴ 從作者學習上的表現和其它留學生比較。從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著手。
結論:出于對魯迅的發憤努力和愛國熱情的尊重與同情。
⑵ 教師給出一些材料:
魯迅來日本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當時中國國力衰敗,而日本國力強盛,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國人,罵中國人是豬頭,是動物。恰恰在日中國留學生大多數不爭氣,讓更多的日本人罵中國人是動物生出來的低級動物。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魯迅也受著同樣的遭遇。很是激憤。
“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人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結論:
⑴ 在特殊的環境中,藤野先生沒有像其他日本人一樣鄙視我,沒有民族偏見。
⑵ 藤野先生“為學術,為中國”的偉大胸懷。這是藤野先生更深層次的品質。作者通過最后幾段直抒胸意的表達了對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小結
1、魯迅先生的這篇散文,以記敘藤野先生為中心內容,以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為內在線索,通過直接描寫和間接表現、正面記敘與反面襯托,深情地贊頌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敬的工作作風,特別是“為學術,為中國”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對作者的深刻影響。
2、在對文章中的人物分析時,要遵循由淺入深的方法,層層分析,且不可停留在表面,可以先從整體上對人物有一個初步認識,再從人物語言方面,課文刻畫人物目的等方面感受人物。
【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魯 迅
藤野先生的品格 認真負責 嚴格要求 對
熱情誠懇 正直求實 先
生
藤野先生的內心 尊重 關懷 同情 的
惋惜 …… 深
切
藤野先生的偉大胸懷 “為中國”“為學術” 懷
念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2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是暗線。教學時,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關的問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并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內容
1.導人新課。
2.介紹作者留學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關的寫作背景。
引用《吶喊》中相關內容加以介紹。
二、初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標記出自己把握不準確的字詞。
2.教師引導學生解決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思考討論: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來記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課文,采用跳讀法,閱讀與藤野先生有關的內容。
2.請學生根據所閱讀的內容,在下列空缺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填空題。要想填寫好,首先要準確把握好課文內容,然后選好填寫的角度,概括好填寫的內容。學生發言時,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學生回答的正確性,不可放任自流。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填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從肖像角度來考慮: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醫學教授。依據第6段。
從生活習慣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儉仆。
依據第9、10段。
從治學的角度考慮:認真負責,治學嚴謹。依據第16、17、23等段。
從對待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熱情誠懇,循循善誘。依據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品質的特點,讓學生明白寫記敘文時對事例要有所選擇。如果前一環節(即填空)解決得比較好,則此處只要稍做歸納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4.學生再次速讀課文,思考:“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請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首先是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感情體現在以下行動上:①裝訂收藏講義。②懸掛先生照片。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之所以有這種感情,是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然后是一種愧疚之情,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5.學習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單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教學
二、學生默讀全文,找出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內容
三、學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內容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還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在課堂上看電影。等等。
四、討論交流:這些內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嗎?
這道題涉及面廣,難度較大,在分析時,可以分解成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找準相關的課文內容,準確篩選信息。內容分析如下:
文章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寫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關系。
五、魯迅先生是用什么來統攝全篇內容的?
明確:作者是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來統攝全篇的。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一個表現;在往仙臺途中記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寫對初到仙臺受“優待”不以為然的理解,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的態度,也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對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留學生;對日本“愛國青年”表示憤懣,是由于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看電影之后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更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懷念之情變為多寫反映黑暗現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可見,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滿堂灌,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相關內容進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終把握問題的實質。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指名學生分別朗讀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體會文章的感情
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讀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種辛辣的嘲諷,第5段應該是一種輕松親切的語調,表現出一種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則是充滿著作者的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滿著作者的感激之情。
七、課文學習總結
有關內容請參照“教學設計(A)”。
(《初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3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張國生
教學目的:(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課文閱讀。
教學難點 :課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題的確定。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質疑
一,導入 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 打開自制教學軟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箏曲《櫻花》的伴奏下介紹: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師 ;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藤野先生》的主題的理解是淺陋的,甚至是錯誤的,包括各種教輔資料和《教師用書》,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把半個多世紀的錯誤糾正過來。借此,還可培養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預習課文。 1,聽課文錄音,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2,給生字注音:驛站 教誨 瞥見 畸形 不遜 詰責 匿名 杳無消息 油光可鑒 爛熳 蘆薈 挾著 芋梗 宛若 緋紅 深惡痛疾 系住菜根 3,整體理解課文,填空:《藤野先生》選自《 》 ,體裁是 。 4,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轉移,本文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達對 的厭惡; (2)在 ,回憶與 的交往; (3)在 ,表達對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
閱讀課文
一,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在東京。 1.指名朗讀,正音。欣賞櫻花盛開的上野公園及富士山的圖片。 2,“無非”是什么意思?表現作者什么感情?——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3.理解作者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的藝術匠心: 提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點?——抓住了“盤著大辮子”的特點。 為什么抓這個特點?——因為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 教師介紹當時關于辮子的知識: 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投影以上文字),所以,頭發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后,把頭發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發剃掉,后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投影以上文字)之說。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續一條假辮子。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革命來了,就把辮子盤在頭頂,用一根筷子別住;革命失敗了,就放下來。阿Q就是這樣。 為此,魯迅還寫過一篇《頭發的故事》(后附)。 “清國留學生” 辮子盤在頭頂,說明什么?——留著辮子,不肯剪掉,說明他們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黨;而辮子盤在頭頂,又說明他們追求時髦,顯示自己贊成“維新”。一旦維新失敗,還可以把辮子放下來,表示自己是保皇派。總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是首鼠兩端的兩面派。 教師評:魯迅抓住“盤辮子”的特點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實際上是在畫他們的靈魂。他以極簡練的語言表現了極深刻、極豐富的內容,真是大師,大手筆! 4.理解作者語言修辭的藝術: “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比喻。有嘲諷意味。 如果有學生認為是夸張,則作如下說明:用此比喻,既表現了它的高,又表現出它的形狀。若說是夸張,則夸張過分,夸張不當。因為夸張的修辭方法要求,既要明顯地說大話,又不能夸大得不著邊際。魯迅先生就舉過一個例子: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張;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則夸張不當。 “油光可鑒”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鑒”是說頭發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 “鑒”是什么意思?什么詞性?鑒,原意是鏡子,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照鏡子。 小知識《“鑒”和“監”》(用電腦投影,也可作為“語文環境”寫在黑板報上): “監”,甲骨文寫作“ ”,金文寫作“ ”,像一個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鏡子”,引申為“鏡子”。后來有了銅鏡,“監”又寫成了“鑒”。
“標致”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是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于諷刺,表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 將“成群結隊”和“實在”刪去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因為“成群結隊”表示“清國留學生”逛公園、賞櫻花的人很多;“實在”對“標致”起強調作用。刪去后削弱了諷刺的力量。 “精通時事”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許多無聊的事,也是諷刺說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魯迅為什么厭惡和嘲諷“清國留學生”?——魯迅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破家亡于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著“維新”的旗號,卻又忠君保皇,不學無術,所以魯迅厭惡他們。 提供參讀材料《自題小像》(見課本26頁),印證以上觀點: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將此詩譯成白話詩(投影): 祖國啊,我的心靈無法逃脫丘比特的神箭, 雖然你風雨飄搖,像夜晚一樣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將一腔熱血向你奉獻! 6.理解與題目和中心的關系: 這一段并沒有寫藤野先生,是否離題?答案:不離題。這一段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引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個,學了后文才會知道。
二,閱讀“過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記得的”。 (以下三個文段閱讀題既可以作為課堂練習,也可以布置為課后作業 ): 1,概括這兩個事例,寫成小標題:——(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 2,文中的 “講義” 有哪兩個意思?——前者指講課內容,后者指課堂筆記。 3,“我”為什么“很吃了一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因為看到藤野先生親自給“我”這個外國學生改講義。 4,“我”為什么“不安和感激”?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那么多的脫漏和錯誤讓先生費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 5,把“都用紅筆添改過了”的“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費神。 6,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一為之?請從文段中找出根據。——不是。有兩處可證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給他看一回;2,這樣一直繼續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7,填空: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改得十分認真,其中 最能表現改得全面的詞語是——“從頭到末”; 說明改得細致的詞語是 ——“不但……連……一一” ; 說明改得及時的詞語是——“第二三天便還我”。 8,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他什么思想品質?——認真負責。 9,“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 ,又反映了他對科學問題的 。 10,投影圖片:藤野先生為魯迅改正的講義。
三,獨立閱讀“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干事到我寓里來了……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解釋詞語: 正值 不遜
匿名 詰責 2,“愛國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號表示 。 3,“愛國青年”寫給魯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內容是 。 4,“干事卻又竭力運動”的“運動”在這里是 的意思。 5,對“中國是弱國……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確理解是 。 6,“影幾片時事的片子”的“影”是 詞,意思是 。
7,“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的“中國人”指 的中國人和 的中國人。 8,“他們拍掌歡呼起來”的“他們”是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們”是 。 9,“嗚呼,無法可想”是對 無可奈何的慨嘆。“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為 。 10,“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 。概括地說,“變化”的原因是 。 11,這個文段既表現了日本“愛國青年” 、 的思想和對中國人的 ,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強烈的 精神。 四,獨立閱讀課文結尾兩個自然段(可布置為作業 ): 1,第一段中,熱情贊頌和高度評價藤野先生的語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結尾一段,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三:
[1] [2] [3] 下一頁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4
現代文閱讀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如何掌握現代文閱讀技巧,提高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快速完成現代文的閱讀,掌握其閱讀方法尤為重要。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藤野先生》閱讀訓練試題及其部分參考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藤野先生
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里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于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后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于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并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后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里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于實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后,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為什么只記得“日幕里”和“水戶”?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把日本職員的“操心”說是“好意難卻”,聯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中的“大概”對表達意思有什么作用?
4、⑤⑥兩段表現出藤野先生怎樣的思想品質?
5、從③至⑥段看,課文在寫人上有什么特點?
藤野先生閱讀答案
1、“日幕”觸發了作者憂國之情,印象深刻; “水戶”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愛國的思想感情。
2、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鋪墊。因為有了這段內容,藤野先生的真誠關心就表現得更突出了。
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罷”合用更加強了不敢肯定的語氣,這是作者用恢諧的語氣猜測他在仙臺受“優待”的原因。
4、熱情誠懇,求實精神。
5、選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5
作為初中語文老師的你還在為撰寫教學反思而坐不住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于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一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教材的第1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與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學醫,而后棄醫從文的過程,文中表現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真摯懷念,并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持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講讀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質。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系,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一、課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臺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后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繪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生生地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對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記敘魯迅先生在仙臺求學的生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1.檢查并訂 正“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3.先生對“我”敢于解剖尸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 ——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我們看到本文是一篇贊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敘散文。
四、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語言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臺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初中語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二
《藤野先生》在三課時的學習中,畫上圓滿的句號。自己的習慣是,同一篇課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講授給學生。總是希望有不同的嘗試,既是給學生和自己以新鮮之感,更要給自己一個補充能量的一個過程。因此,自己在講授這篇經典的回憶性散文時,并沒有按照以往的經驗進行授課。
今春開學,便進行了新的嘗試。
自己將本文設置成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的感情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有的放矢,側重點不同。第一課時,側重于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第二課時則側重于本文在選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三課時,則側重于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將明天要講的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樣的備課。從字詞開始,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如此進行的。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授課。
通過第一課時,重點的內容落實到基礎知識和整體感知上。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別的同學那里學到知識,在各個小組間的交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從別人那里獲得更多的信息。
從實施的效果看,似乎還不錯。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著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從實踐中檢驗。白居易不是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要七年期嗎!我們從小學習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也是這個意思嗎!
今年的教學,我做了改變。授課前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交流,將各自分散的信息進行匯總,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之后選擇代表輪流發言。
說到這里,還要提到小組的分配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總是每組總是那幾個同學在發言,而其他的人則好像沒有事情的人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每組四個人,每天一個人為對外發言人,其他人作為秘書,幫著準備材料。第二天換另一個,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有一次當發言人的機會,這樣就可以減少其他同學似鴨子聽雷的現象。
其實能夠將小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個問題。
在講這個課時時,通過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夠發現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在分析的過程中,就會講到選擇典型材料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問題,這樣就聯系到寫作上,在眾多的紛繁的材料中尋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寫一個我們身邊非常有特點的人物。
第二課時,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愛國。通過學生尋找能夠表現“我”愛國的句子,來分析我的思想歷程。這個過程中,結合著“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表達著我對他的思念與感激。
第三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了語言的分析上,這也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基于此,我給學生布置作文片段練習:寫一個身邊的熟知的同學
結果學生寫的是非常的好。能夠抓住人物的特點,通過選取典型的材料,將人物刻畫得情態畢現,栩栩如生。
整體上說來,自己這樣講《藤野先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條線索并駕齊驅,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知識。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6
魯迅留日背景及《 藤野先生》的主題
張國生
一
多年來多種版本的教學參考書和教師用書都認為,藤野先生的品質是“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有求實精神”、“嚴謹治學”、“不懷民族偏見”等,《藤野先生》的主題,也就是贊揚他這些精神,同時抒發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抒發愛國主義感情當然是正確的,但以上對藤野先生的品質的概括,我認為不準確,把主題定為贊揚藤野先生這些精神,當然也就不準確了。
藤野先生是魯迅終生感激和懷念的老師。他不但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表示懷念,還一直在家里掛著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選哪些篇目,魯迅表示: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還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沒有打聽到,于是嘆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見對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魯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評價藤野先生呢?我想,僅僅是“認真負責”之類,似乎在魯迅眼里不能稱為“偉大”,也不會令他 終生懷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 “偉大”的品質究竟是什么,進而《藤野先生》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弄清這個問題,還需要了解魯迅留日的背景和他當時的心理。
二
本來,魯迅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家庭環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擔任過內閣中書。但是,從魯迅13那年開始,他的家庭遭受了兩次重大打擊。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獄,從此,家境急劇衰敗。第二年,父親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魯迅是長子、長孫,從此,他過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擔,頻繁地出入于當鋪和藥鋪之間。不久,父親病逝,留下寡妻和他們兄妹4人。那一年,他15歲。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間的種種歧視和冷遇。一是當鋪、藥鋪的冷眼和輕蔑;二是路旁閑人的指點和譏笑;三是幾個“名醫”,其實是庸醫醫術上的糊弄、藥引上的刁難和費用上的獅口大開。更讓人生氣的是本家親戚的“變臉”以至欺侮。他和弟弟們到外婆家避難,大舅父家的人竟稱 他們是“乞食者”。本家各房聚議分家時,竟公然欺負,要將壞房子分給他們。從《瑣記》(見《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對小魯迅不無惡意的流言,也在院中傳播開來。這些,本也是慣常現象,中國向來不乏勢利小人,只是少年魯迅比一般孩子過早地感受了這一點,在他幼小而敏感的心靈上打下了過深的烙印。這使他后來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對社會陰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鄉感受到的是輕蔑、是勢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鄉讓他憎惡和痛恨,“那么,走罷!……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總得尋別一類人們去。”(《瑣記》)于是,魯迅進了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礦路學堂。
在南京,他讀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讀嚴復的《天演論》,了解中國,了解世界,了解滿清政府的落后與腐朽,眼界大開,心情也好一點。但這時他又感受到另一種歧視──他愛于課余時間騎馬游玩,有一次經過學校附近滿族人聚居的旗營,旗營中的滿族少年見他一個漢人竟敢高高地騎馬經過營門,便投來石塊并辱罵他。他大怒,揚鞭追趕那些擲石者,結果摔下馬來,跌得頭破血流。這種歧視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視只是針對他的家庭和個人,現在的歧視則是針對他和他的被統治的民族,這使他意識到自己還是滿清的奴隸。這件事也給他很大的刺激,二十多年后寫《雜憶》(見《墳》),在談復仇問題時還提到過。礦路學堂畢業后,既然在國內感覺很氣悶,魯迅便選擇了國外留學,于1902年3月東渡日本。在日本,他又繼續受到比以前更嚴重的歧視。對此,華東師范大學王曉明先生在他《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第三章“離鄉者的悲哀”中這樣說: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日本報紙就公然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許多留學生,偏偏又那樣不爭氣,非但不從日本人的輕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動力,反而以自己的種種乖行,不斷地證明那輕蔑的正當。就以與魯迅同住的留學生來說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響,塵土飛揚地學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戶循序洗澡的慣例,搶先鉆進洗澡間,把水潑得四濺的,在這樣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討厭,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輕蔑的眼光,一面是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態,難怪魯迅一拿到修習日語的畢業證書,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臺去……
仙臺又怎樣呢,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里,只有魯迅一個中國人,那些討厭的同胞的嘴臉,自然是可以免見了,但是,日本人那股蔑視中國人的風氣,在仙臺同樣很盛。仙臺報紙上的辱罵中國人的言論,一點都不比其他地方溫和,魯迅所在的那個班的學生中,也同樣有對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飾的人。他考試成績中等,便有同學以為是得了老師的暗中幫助,于是托辭去檢查他的筆記,甚至寫信向他發出威脅。課間放電影,映到日本軍人揮刀砍殺中國人,而圍觀的其他中國人一臉麻木的時候,也有同學大聲地議論:“只要看中國人的樣子,就可以斷定中國是必然滅亡……”
比之家鄉和南京,這種歧視更讓魯迅無法忍受,因為它針對的不僅是一個人,也不僅是中國的漢族,而是整個的中華民族!這不僅傷害他的自尊,還傷害了他對自己貧弱祖國的感情──當時的他雖然對祖國的“風雨如磐” 并不滿意,尤其痛恨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但對祖國,他還是要“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
患難見真情,患難中也格外珍視真情,一個長期飽受歧視與冷遇的人,如果誰曾經對他提供過幫助,付出過熱情與尊重,他一定會倍覺感動,倍加感激,甚至終生不會忘記。感情分外豐富和敏感的魯迅當然也是這樣。
在日本“舉國上下都彌漫著鄙視中國人的風氣”,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視他,反而對他這個中國學生特別熱情、友好與尊重,這當然會令飽受歧視的魯迅終生懷念與感激。單說藤野先生給他改“講義”,竟讓魯迅“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今天我們讀《藤野先生》 中的這段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魯迅所說的“講義”,實際上是課堂筆記而不是作業 。──別說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學,教師也沒有給學生“ 添改”課堂筆記的義務。(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的付出。(3)改得十分認真,不是只改一處或幾處,而是“從頭到末”;“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4)絕不是偶一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5)藤野先生這樣做,可沒有任何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相反,還招來了“愛國青年”的不滿和懷疑。
藤野先生還特別理解和尊重魯迅。解剖實習時,他聽說中國人敬重鬼神,怕魯迅不肯解剖尸體,還特別加以關照。得知魯迅棄醫從文時,藤野先生“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為什么“竟沒有說”?答案只有一個:他尊重魯迅的人生選擇。后來他把魯迅請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張照片作為留念,背面寫著“惜別”二字(實際是“惜別藤野 謹呈周君”8個字)。
縱觀魯迅一生,可以這樣說,從1893年祖父因科場舞弊案被捕入獄,到1926年寫《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當僉事那幾年,魯迅實際上一直都并不得意,一直都生活在輕蔑、歧視、勢利、冷酷甚至是誣陷和迫害之中(雖然其中也有性格的因素)。從《朝花夕拾》全書、從整部《魯迅傳》和其他資料來看,還不曾有誰像藤野先生這樣在那么長的時間內給他以那么熱情的關懷和幫助,特別是在他留學日本的時候。所以魯迅說:“ 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學者,其言其行也許并非楷模,但是,在對待魯迅,其實也是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上,確實難能可貴!須知,那是在中國在甲午海戰慘敗之時;是在日本獨霸東亞的野心日漸膨脹,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之時;是在日本人視中國人為“豬頭三”、“下等動物”之時。
現在,我們可以歸納藤野先生的品質了,那是在日本舉國上下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時對中國人的特別熱情友好與尊重。我們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的主題了,那就是贊揚藤野先生在日本舉國上下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時對中國人的特別熱情友好與尊重,同時也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河北邢臺八中)
《藤野先生》學習要點 篇17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程序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作家作品:(顯示魯迅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誕生于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我們在初中學過他的作品有《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 〈山海經〉》、《社戲》《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后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前面提到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3、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并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后來放棄了醫學,于 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后,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見藤野前,在東京 相識
與藤野在仙臺 相處
相別后,深切懷念 離別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臺的緣由,接著寫到仙臺后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么全文的暗線是什么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采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投影顯示如下)
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關于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臺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樸
學者形象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明確:① 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 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 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 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播放電影資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蔑。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3、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者是抱著什么目的去日本的?為什么又離開日本去了仙臺?
(出示《自題小像》詩)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教師小結:
⑴ 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丑態:不學無術 思想腐朽
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⑵ 去仙臺:
日暮里:觸發憂國之情
愛國
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棄醫從文:
(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
愛國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電影注釋(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一次,青年魯迅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認為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捉住殺頭示眾。而圍觀的眾多中國人,各個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圍的一些受軍國主義影響的人,大肆叫囂,使年輕的魯迅深受刺激,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對于他們,醫學并非一件緊要的事,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電影事件,打破了魯迅醫學救國的幻想,從此他便終止學醫,決計要學文藝了 )
⑷ 離開仙臺,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 熱情贊頌 高度評價 愛
藏講義
懷念付諸行動 掛照片
寫文章 國
小結主題思想。
五、語文活動:猜猜我是誰?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師收齊后打亂,再分發給同學,大家根據所寫的特征推斷這是哪位同學。
請幾位同學交流,然后研究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確寫人必須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業
抄寫詞語并明確詞義:(投影顯示)
緋紅 fēi 宛如 wǎn 驛站 yì 油光可鑒 jiàn 解剖 pōu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 jī 不遜 xùn 匿名 nì 杳無消息 yǎo 詰責 jié 凄然 qī 教誨 huì 瞥見 piē 深惡痛疾 wù 抑揚頓挫 cuò
七、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表達文意的作用。
3、研讀精彩語段,體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體驗反思,理解課文主旨。
4、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強盛祖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程序設計〗
一、檢查作業
采用小組自改互查的方式,組長點評完成情況。
二、研讀關鍵語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⑴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后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⑵ “實在標致極了”改為“實在丑極了”可以嗎?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明確:
⑴ 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里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⑵ 句中“標致”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致”,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后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⑴ 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為貴”.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⑵ “居然睡安穩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對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師點撥: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臺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惡劣不以為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至31語段,合作探究:
⑴ 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⑵ “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⑶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后發言,教師明確:
⑴ 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后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中國的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于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愿望。
⑵ 文中看電影事件中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依著一個要被槍斃的中國人、一群圍著看槍斃的中國人和一個“我”的次序來說的。特意寫明:“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說明作者沒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觀者。
⑶ “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學生看到槍斃中國人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⑷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后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4、學生自讀課文38語段,教師點撥:
語段中“良心發現”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5、學生齊讀課文1、5、24~31、36~38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求:第1段要讀出辛辣嘲諷意味,第5段以輕松親切語調表現友好之情,24~31段則充滿憤激,36~38段應滿溢感激。
三、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1、關于課文主旨的理解,淪爭頗為熱烈,對于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于第⑴種:“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為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征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么啟示?請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引導、鼓勵。
四、課堂小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升華。魯迅的文章尤為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愿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