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山道士》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點詞語的意義。
把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老師的設疑和學生的相互討論來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加深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
通過學生復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一個人只有不畏艱辛,才能取得成就。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把握故事內(nèi)容,弄清文章線索。
2、難點
領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勝的原因。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與學互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讀過《聊齋志異》或看過電視劇《聊齋》嗎?(學生舉手回答)有誰愿意給大家講述其中的一個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罵成文章”。《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詩劇,一幅幅水彩畫,經(jīng)常讓研究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感到驚奇。它不僅是咱們中國文學的驕傲,還是世界文學當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與《紅樓夢》共同造就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勞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感受它神奇夢幻的文學魅力。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走近蒲松齡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的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舉場中很不得意,滿腹實學,屢不中舉,到了71歲,才考得了貢生,得一“候選儒學訓導”的虛銜。他牢騷滿腹,便在聊齋寫他的志異。
蒲松齡一生熱衷于科舉,孜孜以求出將入相,光宗耀祖,但現(xiàn)實卻是屢試不第,備嘗酸辛,一直被擯斥于仕官門外,“潦倒于荒山僻隘之鄉(xiāng)”。但他的知名度卻大得驚人,數(shù)百年來,不用說讀書人中皆知他的偉名,就是目不識丁的野老村婦以及引車賣漿者流,哪個不知聊齋故事?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世代耕讀之家,蒲姓雖然在當?shù)厥且粋望族,但蒲松齡的祖上幾代都沒有做過官。畢竟是出生于書香門第,蒲松齡自幼就跟著科舉失意棄儒經(jīng)商的父親讀書,他在兄弟四個當中最受父親鐘愛。蒲松齡性穎慧,文冠一時,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躊躇滿志的蒲松齡對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xiàn)人生理想充滿了信心,然而在以后的幾十年里,卻屢試不第。
蒲松齡30歲的時候,應他的朋友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孫蕙的邀請,南下江蘇,做了一年的幕賓。因蒲松齡與孫蕙有同鄉(xiāng)、同學之誼,二人相處融洽,彼此也沒有什么顧忌,孫蕙出外視察災情、河工,或者到府城所在的揚州,蒲松齡時常相隨,使他親眼目睹了寶應一帶嚴重的水災和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及達官貴人不顧人民死活,依舊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窺見了縣府官吏怒如虎狼的兇殘面目和貪贓受賄的丑惡嘴臉。這更增加了他對清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故而他只在此待了一年就懣懣返鄉(xiāng),此后的蒲松齡便在家搜集整理自己寫的小說。1678年,39歲的蒲松齡再赴濟南去應鄉(xiāng)試,又一次落榜后,他懷著郁郁的心情用一年時間把自己寫的400多篇小說整理完畢,定名為《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