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山道士》教案3
……蒲松齡做了多長時間秀才,半個多世紀,秀才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秀才是年年考試,根據朝廷的制度,一個省的學道他的任期是三年,學道一到,先把秀才組織來考試,這叫做什么呢?叫歲試,秀才歲試要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就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么事呢?廩生你是個秀才,但是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但是你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它是有名額限制的,你要了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你才可以補廩,所以蒲松齡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但是他等了27年,才成為廩生,朝廷才給他那點補助。而歲試以后第二年,要考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準備了,把秀才的考試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后兩等就得降級了,就是叫降成青衣,蒲松齡總是去參加考試,總是考得很好,然后他就去參加鄉試,舉人考試,三年一次,蒲松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家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松齡就是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考,在他48歲的時候,參加考試,他自己覺得他那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一寫完回頭一看壞了壞了,為什么呢?越幅了,這是一個科舉的名詞,什么叫越幅了,就是違反了書寫的規則,因為科舉考試它對文字那種形式它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它要一頁只能寫十二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你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松齡因為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的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這就叫越幅,我們現在看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就越幅,就隔了一頁,這就要取消資格。蒲松齡自己的一首詞他就寫到,他是個什么感受呢,他說“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 ,嚇得呆了。所以蒲松齡在這條路上拼搏到50歲之后,他的妻子就來勸他了,他妻子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你現在連宰相都做上了,你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里住著,這不也挺好嗎!你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找老百姓催稅的聲音呢,蒲松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些專家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后,他還參加過考試,他還是失敗了。因為科舉制度是蒲松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惟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就要不遺余力地考下去。
蒲松齡19歲當了秀才,到了72歲他成了貢生。貢生是什么概念呢?貢生就是舉人的副榜,蒲松齡是因為做秀才做的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這個貢生,做了貢生以后有什么待遇呢,你理論上可以當官了,所以蒲松齡就得到了一個虛銜,叫做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個什么意思呢?就是當時封建社會它是分好幾級的學校,國家一級的國子監,省里面府學,縣里面叫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就相當于咱們現在的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松齡儒學訓導前邊還加了兩個字,叫做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你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的縣有沒有空出這么一個名額來,空出來才可以去。對于72歲的蒲松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這個貢生只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只是給他帶來一點很實際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么呢?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這個縣官他偏偏既不去給蒲松齡樹匾,樹旗,這就是蒲松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是非常可笑,非?杀,非?蓱z,但是在當時他只能求這么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