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同步練習
但是,這也不行。眼睛雖閉,但耳朵是關不住的。我隱隱約約聽到古藤的哭泣聲,細如蚊蠅,卻依稀可辨。它在控訴無端被人殺害。它在這里已經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樹一向和睦相處。它雖閱盡人間滄桑,卻從無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為人間增添美麗。焉知一旦毀于愚氓之手。它感到萬分委屈,又投訴無門。它的靈魂死守在這里。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它會走出來顯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頭的群樹,池中的荷花是對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約束,寸步難行,只能無言相對。在茫茫人世中,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哪里有閑心來關懷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上文內容。(3分)
8.文中第二段“然而,我快樂得太早了,人生畢竟還是一個荊棘叢,決不是到處都盛開著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結合文意,說說作者所指的“盛開著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4分)
9.“我”“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古藤的滅亡引起了“我”哪些“閑愁”?下文中寫了兩件事,道出了“我”的“閑愁”,請作簡要概括。(4分)
⑴
⑵
10.文中寫“山頭的群樹,池中的荷花是對它深表同情的”,展開想象,具體描寫“群樹”、“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態。(4分)
(二)
讀樹
那時住在東城,去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機會較多,后來,隨著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這樣,只有在每年的書市,來到大廟,擠到熙熙攘攘的讀者群中,買一些想買的廉價書。但熱銷的攤點,往往難以與年輕人比賽力氣,半天下來,也著實勞累,便找個樹陰下的長椅歇腿。
過去逛太廟,喜歡讀樹。樹可以讀嗎?我想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一棵樹,就是一本書,樹和人一樣,即使同一品種的,也自有她獨特的個性,如果說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世界上也找不到兩棵完全相同的樹。無論在曠野,在公園,在小院的樹木,或是馬路的行道樹,只要成林,那也是一個形態相異,性格不一,各呈豐采,絕非一色的豐富世界。讀樹如看人,尤其種植在太廟里的松、柏、檜、槐,巍峨莊重,枝根虬結,風姿蒼勁,氣勢不凡,她們矗立在那里數百年,幾乎是北京的歷史見證人。
如果樹能言語的話,一定會涌出滄桑的感嘆。所以,細讀她每一圈年齡,都能尋覓出皇室的興衰,民國的變遷,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爭,以及解放以后新歲月的生活軌跡。古樹雖古,可并不因年紀的包袱,而囂張跋扈,在她周圍,許多年輕的后輩樹,同樣生長得從容不迫。這種上了年紀的大度、寬容,便越發地顯得一種分量感、尊嚴感。但是,樹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動遲緩,老樹通常也就長得很緩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躍,老樹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勁地生長。那殘斷的枝椏,萎縮的樹干,不大振作的針葉,留下了大多的時光痕跡,好像時間在古老的身軀里凝滯住了,不免給人老態龍鐘的印象。使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多少使人生出一絲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