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游記小品兩篇》《白洋潮》教案及練習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掌握文中字詞,研讀課文,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 認識古文用語精煉的優點,提高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寫作能力目標
感受描寫同一景物時采用動靜結合的寫法。
(四)思想教育
能從文章的語言文字著手,理解思想內容。
三. 教師建議
《游記小品兩篇》
學習這兩篇文章,要尋找好突破口,抓住兩篇游記的異同點來學習。兩篇游記,寫的是同一個地方景致,同一種季節月份,作者又是親兄弟,但卻有不同的觀感。第一篇是袁宏道寫的,贊美高梁橋初春的景色,垂楊十余里,流急而清,清到魚鱗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宏道的文章,記三月一日之游;中道的文章,是三月中旬。袁中道的文章,竭力強調北京春日實在殺風景。
《白洋潮》
這一篇文章和前面幾篇有所不同:前面的重點在景中之人,而這一篇則重點在人眼中之景。寫大潮水。很有層次,是作者感覺中的層次。這樣的潮水,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文章在強度上,在手段上,已經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筆:推想,在白洋山以外,還可能更為壯觀。文章已經結束了,而讀者的想象卻沒有結束。
四. 課文講解
《游記小品兩篇》
(一)課文主旨
兩篇游記同寫高梁橋。前一個作者仕途順暢,心情愉快,對京師勝景玩得很開心,寫得很詳細,最后懷著留戀之情游罷“極樂寺”而返。后一個作者屢次求官未獲,心情苦悶,對京師勝景沒寫上幾筆,就以“羸馬”、“枯柳”作墊,寫了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作者在苦苦掙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水石花鳥之樂”和宜人的氣候,對生活在“煙霾沙塵之鄉”的京師表示悔恨和無奈,大有“去國還鄉”之意。在對比中可見作者的思想情緒對作品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二)文章思路
第一篇文章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先交代了高梁橋的具體位置、周圍景致以及春盛時人們游覽的盛況。為下文作者出游作鋪墊。
第二部分具體寫作者與朋友游覽高梁橋的過程。用高度概括凝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所見之景,特別是和“筵中人”相對比突出了三人觀景的心態情趣。讀來妙趣橫生。
第二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交待出游的緣由!爸欣衫琛睂懗隽恕拔摇北粍映鲇蔚男膽B。
第二部分重點寫出游時遇到沙塵暴的狼狽情景。
第三部分通過回憶江南春景作對比,引發作者對自身處境的感慨與反思。是文章的中心部分。
兩篇文章,前者側重寫景,后者側重議論。前者以美景抒發愉悅之情,后者以“沙塵暴”引發人生感悟。
(三)寫作特點
明朝著名的“公安三袁”,即袁宗道(伯修)、袁宏道(中郎)、袁中道(小修)三兄弟都愛寫游記小品,中郎與小修各有一篇《游高梁橋記》,春三月的游覽,有一回還是同游,但他們游畢的印象與心境竟大相徑庭。袁小修的同名游記卻采取了嚴格寫實的筆法!皶r街民皆穿溝渠淤泥,委積道上,羸馬不能行,步至門外!敝欣傻挠浻,把小風景的美感無限放大,而把大環境的惡劣忽略不計。小修則相反,他對被大環境污染的小風景的美感忽略不計,而對大環境的惡化程度濃墨描繪,深惡痛絕。
(四)重點語句
趺坐古根上,茗飲以為酒,浪紋樹影以為侑,魚鳥之飛沉,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
這是很高雅的情趣。趺坐“古根”上,就暗示著不求一般的物質享受,而以自然為美。古根不像椅子那樣舒服,但是情趣卻自然。“茗飲以為酒”。以茶當酒(古詩有句云:“寒夜客來 茶當酒”),比之飲酒要高雅。在這種情境中,作者是很超然的。把魚鳥之飛翔和人物的往來,或者說,把世俗之人和魚鳥一樣,當成好玩的景象(“以為戲具”),從這里可以看出作 者強調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