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游記小品兩篇》《白洋潮》教案及練習
彼筵中人,喧囂怒詬,山情水意,了不相屬,于樂何有也。
針對世俗之人,表示了對他們的藐視,表白自己的優越。筆力就在于取兩種樂趣的對比,顯示自己的高雅。這是一篇游記,從字面上來說,重點、焦點、感人之點應該是在游的過程中,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游的過程中,所見之景,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水與堤平,絲管夾岸”,和世俗之人觀感也許區別不大,最大的區別不在于游,而在內心感受,對于樂和趣的感覺。“世人以為癡者,我以為樂;世俗以為樂者,我以為呆。”
《白洋潮》
(一)文章主旨
寫作者與朋友在白洋觀潮的經過,重點描述了潮到塘后的雄偉氣勢和壯闊場面。
(二)文章思路
寫大潮水。很有層次,是作者感覺中的層次:首先是,視覺由遠漸近。先是“潮頭一線”,起得平實,此其一。稍近,則“隱隱露白”,漸漸增加了形容:“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此其二。再近,則“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后先。”此其三。很明顯,作者采取層層推進的辦法,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語越來越密。到了第四層次,作者筆鋒一轉,從潮水轉到“颶風逼之”。
(三)寫作特點
學習本文運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寫觀者的表現來烘托白洋潮的寫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詞,熟讀課文,提高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文章從三個方面的效果來寫颶風。先是觀者退避,這是從行為效果上表現潮水。接著寫到潮水使人“著面皆濕”,這是從觀潮者的感覺效果上表現潮水。再后是觀潮者“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這是從觀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現潮水。這樣的潮水,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文章在強度上,在手段上,已經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筆:推想,在白洋山以外,還可能更為壯觀。文章已經結束了,而讀者的想象卻沒有結束。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一. 給下邊加點的字注音
伽藍 飆風 舛 煙霾 著重裘 不暇
二. 解釋下列字詞
窈窕:
茗飲:
少頃:
煙霾:
丙夜:
嗜進:
海塘:
漱激:
旋:
龕赭兩山:
三. 把下面兩段古文譯成現代語
1. 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水與堤平,絲管夾岸。
2. 而家有產業可以餬口,舍水石花鳥之樂,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
3.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四. 下邊的語句表述有誤的是( )
a. 白洋是山名,在浙江紹興西北海濱。
b. 龜山又名叫烏鳳山,在紹興西北海濱。
c. 作者用白洋潮來比“千百群小鵝”和“百萬雪獅”。
d. 作者張岱是明末清初散文家。
五. 兩篇都寫高梁橋,你認為有什么不同之處?
六. 閱讀
高梁舊有清水一帶,柳色數十里,風日稍和,中郎拉予與王子往游。時街民皆穿溝渠淤泥,委積道上,羸馬不能行,步至門外。
于是三月中矣,楊柳尚未抽條,冰微泮,臨水坐枯柳下小飲。談鋒甫暢,而飆風自北來,塵埃蔽天,對面不見人,中目塞口,嚼之有聲。凍枝落,古木號,亂石擊。寒氣凜冽,相與御貂帽,著重裘以敵之,而猶不能堪,乃急歸。已黃昏,狼狽溝渠間,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礫礫。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雜花爛城野,風和日麗,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師之苦至此。茍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見其舛也。且夫貴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為官職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為衣食也。今吾無官職,屢求而不獲,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產業可以餬口,舍水石花鳥之樂,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然則是游也宜書,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顛倒而無計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