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3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⑵、教師范讀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么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么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么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