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3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局促”。(板書:局促)
這種局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⑷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學生朗讀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云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里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