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3
板書:題旨:靜默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原野的《靜》,領略了原野筆下的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現在我們來一同比較,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確:《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布置作業
背誦11段,預習……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特點: → 感受: →情感: →題旨:
遼遠而蒼茫 → 驚慌 (總起) 靜默
不可看,只可感受。→ 困惑。蒼茫(對比)↘(強化)
看不到與看不盡 →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單一中呈現豐富、 ↘(強化)↗
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對比)↗
自由、局促
附: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于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然而草原沒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他們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城里的人大睜著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因而草原的風是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地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