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3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么,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現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了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