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設(shè)計2
⑶ 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回顧人生歷程時,胡適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卻極少運用直接抒情的語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體現(xiàn)的?
學生討論后交流結(jié)果,教師明確:
⑴ 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了自己童年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出童年生活的單調(diào)和失落,也寫出環(huán)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所起的奠基作用。總的來說,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這樣看來,前三段實在不是閑筆,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呼應。另一原因是,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歷程,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jīng)歷。
⑵ 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游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xiàn)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是更多地體現(xiàn)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⑶ 對此,大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① 文章質(zhì)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jié)構(gòu)與作者真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語句就飽蘸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視角來回憶童年往事,毫無成人的姿態(tài),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2、品味關(guān)鍵語詞,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教師導學: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做人的態(tài)度風格。本文語言直白、坦誠,毫無夸飾之辭,而這正是胡適的品性受了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請同學們結(jié)合語境,品味句中加粗詞語的分寸感:
(投影)
⑴ 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⑵ 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⑶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學生小組交流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⑴ 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愿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tài)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