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 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 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4.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 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 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季
羨林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