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學常識
八下文學常識
17、《孔乙己》作者魯迅,選自《吶喊》,是魯迅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地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冷漠,暴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18、《范進中舉》選自吳敬梓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小說運用夸張和對比的手法,通過范進中舉發瘋以及中舉前后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不僅尖銳的諷刺了用功名利祿扭曲了讀書人心靈的科舉制度,而且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整個封建社會。
19、《口技》作者清代林嗣環,選自《虞初新志 秋聲詩序》,本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貫穿全篇,按時間先后安排寫作順序,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
20、《變色龍》選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作者契訶夫,俄國作家。小說塑造了一個趨炎附勢、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藝術典型,“變色龍”已經成為善于變化和偽裝的代名詞。小說六次判定,五次變色,通過語言描寫(對話)和“脫”“穿”軍大衣的細節描寫,揭露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也揭示了小市民階層麻木愚昧庸俗的社會病苦。
21、《窗》小小說,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作品,小說以兩位重病人相互之間所持的態度為線索,通過對比,表現了美與丑兩種截然不同的心靈,體現了極其深刻的揚善貶惡的道德力量。
22、《錯過》雜文,作者劉心武,這篇雜文以辯證的觀點闡述了對“錯過”的正確認識,全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安排思路,巧妙的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很有說服力。
23、《散步》散文,作者莫懷戚,這篇散文以“我”為中心,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漸次展開了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4、《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是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之辭。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后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本文注重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25、《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作者李瑛,當代詩人。詩歌通過塑造“一棵樹”這一藝術形象,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感情,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為人類獻身的強烈愿望及崇高感情。
26、《有的人》作者臧克家,詩人、作家。詩歌采用對比的手法,謳歌了像魯迅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
27、《悼念瑪麗•居里》本文作者深切懷念了與居里夫人長達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高度贊頌了居里夫人的高貴品質,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遠勝于才智,呼吁歐洲科學家繼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
開頭就提出論點,強調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質方面的偉大勝于才智方面的成就。
緊接著從人格、品德、力量、熱忱等方面分別作具體闡述。
最后發出呼吁,照應開頭,總結全文。
人格:具體指“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已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
品德: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仆,她極端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