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第四段:寫船尾二舟子的神態,一個粗獷、悠閑,一個平靜、專注。“椎髻”“執扇”“嘯呼”“聽茶”的細節,突出了雕刻家的“奇巧”。二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這就給觀賞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實感,與蘇軾《后赤壁賦》中“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從而巧妙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第五段: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但是,所雕刻的文字“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由此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精湛。從色彩看,題名“其色墨”,圖章“其色丹”,黑紅相襯,色彩和諧、協調。還有一點不可忽略,題名和篆章是我國工藝美術民族風格的標志之一,因此,在介紹核舟這件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時,這雖是略寫部分,可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六段:收束全文,句句照應上文,層層蓄勢,最后用“嘻”這個嘆詞領出“技亦靈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贊嘆之情。
2、重點語句點撥
《活板》
(1)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理解: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
(2)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
理解: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一類東西覆蓋好。
(3)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理解: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功。
《核舟記》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理解: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理解:中間那個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是蘇東坡。
(3)佛印絕類彌勒,坦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理解:佛印和尚極像佛教中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二人不相關聯。
(4)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理解: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3、主題
《活板》一文詳細介紹了畢昇發明的活版印刷術的方法和優越性,贊頌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精神。
《核舟記》一文細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贊揚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4、寫作特點
《活板》:(1)抓住特點,說明程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的印象。
寫活字印刷術,緊扣“活”這一特征進行說明,并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版的優越性。例如寫制版,是按制字、設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說明的。寫印刷: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版雖是附帶說明,但膠泥制印的優越性,也在與木料刻字的比較中充分顯示出來。
(2)語言準確、樸實、簡潔。
全文著重說明活版的制作印刷過程,解釋膠泥刻字的性質特點,很少有修飾性詞語,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再說簡潔,如“膠泥刻字,薄如錢唇……火燒令堅”,寥寥數語,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狀和加工方法。整篇文章也只三百多字,便將我國版印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說得清楚明白。文中還多次用了代詞“之”,如“為之”“煬之”“帖之”“貯之”等,它們都分別指代相應得事物,這就減少了內容的重復,有助于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顯著的優點。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為了使鐵板上的藥物軟化凝結,將鐵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融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燒烤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所以用“燔”,避免用詞重復,“燒”“煬”“熔”“燔”這些詞用得都很準確貼切。